国家公务员 发表于 2016-8-10 10:47

王家卓:要明确企业“走出去”的目的|智库论坛|走出去|投资

纽约市立大学金融学教授、北京大学汇丰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家卓发表演讲
  新浪财经讯 “2016中国智库论坛暨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年会”于8月6日在深圳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企业走出去:路径、风险与创新”为主题。纽约市立大学金融学教授、北京大学汇丰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家卓发表了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家卓:大家早上好!首先,感谢樊院长的邀请有机会和大家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想就简单地讲几点。
  中国企业“走出去”,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它包含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既包括中国企业对海外的商品、服务的输出,也应该包括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在海外的投资,应该既包括企业的债务投资,就是包括购买债券、发放贷款,也包括企业的股权投资。这股权投资里,应该也既包括控股10%以上的所谓海外的直接投资,也包括控股在10%以下的资产配置。
  我想我们今天的讨论集中在相对比较狭义的中国企业海外的股权投资,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想我们是不是就讲这样几点:第一,关于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第二,关于世界经济走势的几点观察;第三,关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几点评论;第四,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几个要点。
  第一个问题,关于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这个大家可能已经看到很多的讨论了,那我在这里谈一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从国家的层面来说,这个原因和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应该是相同的、类似的,或者说是有关联的。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WTO是参与国之间消除或者是降低关税壁垒、开放国内市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这样一个协议。那它的背景就是劳动分工在全球的发展已经使得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它有点含义:
  第一点,就是原先可以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整完成的生产过程,现在被细分成了若干个节点,或者所谓分过程。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你很难说哪个公司、哪个国家的产品仍然是某一个国家的产品。比如像波音787,现在已经有797了,这787你很难说它真正就是美国波音公司的产品,因为它的部件65%都是从世界各国,主要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配件制造商生产的,其中35%是由日本的制造商来提供的。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当中,整个的生产过程被细分了;
  第二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当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跟企业之间的竞争了,而是一条产业链和另外一条产业链之间竞争。所以在这个环境下,你单独的企业你生产得好,但是你上下游的企业不给力,所以你的产品仍然很难在市场上占据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中国加入WTO是要参与整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就要融入产业链,否则的话,你可能至少会几十年丧失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
  那么,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因为你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那肯定是有利有弊的,从广义上来讲,这个压力和义务更多的是在国内,当然我们不是说这个所谓“请进来”只有弊端,因为企业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总的来说你需要开放市场,你需要把自己的市场让利于“请进来”的国外的企业。而机会和机遇更多的是在国外,因为别人进你的后院分享你的午餐,你也需要进入别人的后院,去争食一杯别人的午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加入WTO的其中应有之意。你为什么要加入?因为就是说你不仅要开放国内市场,你更多的是要走入国际市场,要分食一杯大羹。
  从企业的层面讲,虽然从国家的层面讲中国企业是应该“走出去”的,但是从企业的层面来讲,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走出去”,并不是说又是一个风口,不管是不是适合企业自己的需要。企业是不是要“走出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讲,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是不是能够产生某种利差,那这个利差不仅仅是利息的差别,是利润的差别,是盈利率的差别,是利益的差别。通常来讲,这种利差无非是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的市场已经饱和了,或者是已经盈利率过低了,所以有开发新市场的需要;
  二是在国外有一些稀缺的土地、劳动力,或者其他的自然资源,你必须要使用海外的市场。像包括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都到国外去种地,因为国内的很多土地,一方面本身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很多土地都被污染了,你再说你是怎么有机的,但是人家一听你这个产地是某某地方的,消费者就缺乏足够的信任。
  第三是战略资产的全球配置,这个主要就是说你要控制关键的销售渠道和一些新兴的技术;最后就是规避风险,因为你规避这些贸易壁垒,规避了汇率的波动。像在美国的话,日本的丰田和本田每年都轮流是畅销车的第一名、第二名,但是这些车是不可能在日本本土制造的输出到美国的,而必须要在美国像加利福尼亚,要本地生产,这样规避贸易的壁垒。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企业是需要“走出去”的。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需要看具体的企业,国际跟国内的市场是不是能产生某种利差。
  现在世界经济、国际市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可能这是主办方希望我谈一谈关于世界经济走势的一些观察。世界经济走势,这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细分来说它有这样几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创新驱动长期的趋势变化;一个是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再有是特定行业的季节性变化;另外就是不可预测的随机性变化。后两点,特定行业的季节性变化和不可预测的随机变化,这个可能跟我们这个论题不是有太大关系。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会有一定的关联,因为牵扯到什么时候抄底,不要再高峰的时候接盘,但这个也不是最主要的。因为时间有限,我想主要谈一谈关于创新驱动的长期变化问题。
  关于目前世界经济走势长期趋势的变化,有很多的讨论,那我想主要谈这样几点,就是我自己的一些观察。
  第一,所谓“云、大、物、移”,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这一点像包括电商、人工智能,包括电动车,包括现在很多无人驾驶汽车,很多人在谈论将来都是无人驾驶的出租车了,这个东西会很大的程度上改变很多的生态。因为现在我们很多互联网的技术更多的还是服务业,比如说用微信,这个产业链并不是很长,但是如果你把这些技术和向汽车联系起来,这会形成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所以这个影响绝对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在目前世界经济走势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中小企业成为挑战大型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导力量。因为传统上我们一谈创新都谈财富500强,以后就是他最有资源、最有资金、最有能力创新,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创新,更多的是出自中小企业。特斯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电动车,包括现在一些无人车,并不是出自三大汽车制造商之手,它是出自中小企业,它不需要跟大型的企业进行联合的研究。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什么叫创新?回到创新根本的定义,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对于现存的产品格局和市场格局的一种否定,越是重大的创新,越是对现有的产品格局和市场格局的一个根本的否定。而大型的企业,特别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通常是现有的产品格局和市场格局的最大的受益者。所以重大的创新都会引起利益的冲突。这一点像原来柯达,这时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原来在胶片技术上他是居于领先的企业,但是他不能及时的采纳数字照相技术,最终导致了破产。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展开了,这个例子是很多的。
  第三,“以小搏大”、跨界竞争正在成为常态。这一点主要得助于金融创新的发展,这些天使、风投、私募、基金,这种创新的股权融资的方式为“以小搏大 ”跟跨界的竞争成为常态。所以现在的企业确实不能说谁是你的竞争对手,你确实不能只关注目前已经在业内存在的这些人,就是明天你不知道是从哪个不同的行业会突然出现一个令人非常诧异的竞争对手。时间的关系,我就简单讲这几点。
  那就是说长期变化有什么含义?我觉得主要是不是有这样几点:第一,给中国的企业对接海外的中小企业是一个很好的股权和量产的机会。因为中小企业因为大型企业它有量产的能力,他如果有了发明,他愿意商业化,他不需要任何人就可以形成量产。但是因为现在很多的发明者都是中小企业,他没有量产能力,他需要找另外的制造商对他实行量产。再有一点就是股权投资的机会,你跟世界500强合作,你是不可能获得世界500强企业股权的机会,没人给你;但是你和中小企业进行合作的话,你提供融资,是可能有一些股权投资的机会。
  再一点,关于技术变化的趋势,是造好,还是造什么?
  德国4.0它几个特点: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二是个性化的量产;三是它能够延伸价值链;但是归纳起来,它总的一个特点,是让这个产品能够有更好的质量,消费者愿意在更长的时间里消费这个产品。但是美国的再工业化它有不同的特点,因为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产品的升级换代是很快。像我刚才讲的柯达,你可以在胶片基础上做到极致了,但是突然变成数码相机了,你做得再极致、你做得再好,但是突然没有用了。所以这一点也是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对接科学技术发展这个潮流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是究竟造好更重要,还是造什么是更重要?而美国的这个系统可能有更大的灵活性。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这儿就不展开了。
  国内的经济评论,我主要谈几点:从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来看的话,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大的形势是冰火两重天,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是完全不同的状态,表现出来宏观的层面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是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不足同时存在,微观的层面是表现出来企业的产品,一方面生产出来卖不出去,而市场需要的产品缺乏供给,我们听到很多故事,像日本的马桶盖、尿不湿,还有奶粉,这都并不是一个科技含量非常高,但是是市场需要的产品。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低价、低质和低值的竞争方式不适应中产阶级崛起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中产阶级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不再在钱上那么斤斤计较,他为了产品的质量、特点和性能,他宁愿多花点钱,但是这一点我们中国传统的企业竞争方式还是低价、低质和低值,这一点是重要的原因。时间的关系,也不展开了。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必要条件不充分,像货币政策,你错了,是不行的;但是正确了,不见得就管用。因为货币有足够的流通性,但是企业,或者他不借钱,或者他拿了钱以后他干什么,如果你还是去生产,增加库存,过剩的产能,这个东西是没有用的,对改变中国经济的状况是没有用的。所以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讲,它的充分的必要条件是:第一,这个企业你要能生产出卖得出去的产品;第二,你要能够卖出有盈利的价格。要做到这一点的话,企业就必须要走创新之路。
  怎么走创新之路呢?我想主要是四点:
  第一是要差异化。差异化是品牌的基础,因为如果你生产的产品不适合这个需要,那当然是不行;如果你适合这个需要,问题在于就是说能够生产出适合消费者需要产品的生产厂家不只是只有一家,人家为什么要买你的,差异化是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是要护城河。护城河是一个可持续性问题,你生产出这种产品,有差异化,但是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容易山寨的这样一个国家,可能两个星期就会有类似的产品,同质化的产品出现,所以你如何有一个护城河,建立适当的准入门槛,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是要利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来降低成本,“互联网+”不能改变互联网所加的行业的性能,“互联网+金融”仍然是金融属性,“互联网+手机”仍然是手机的属性,但是互联网可以极大的降低这个企业的经营成本,信息的搜寻成本,企业的营销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的融资成本。时间的关系,我也不展开了。因为小米在这方面是很经典的例子,利用客户实际参与这个产品的设计,利用口碑进行营销,这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第三是要国际化。“走出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最后,我谈几点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我来看是需要主要的问题。
  第一,要明确企业“走出去”的目的。
  就是“走出去”解决了一个企业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盲目的说因为人人都“走出去”了,所以我们也要“走出去”。企业一定要明确有哪些利差,解决了企业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它在企业的战略发展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是什么样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第二,磨刀不误砍柴工。
  要充分的了解市场,包括市场的需求、投资环境、法律体系、人力资源、金融市场,尽可能的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新希望集团,他在东南亚“走出去”的布局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他“走出去”之前他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做市场的调研,所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三,要解决好融资的问题。
  海外融资,钱从哪儿来?你能不能从海外的金融市场获得资金?那国内的市场,你在海外的资产能不能做抵押,所以钱哪儿来这是很重要的。
  第四,要国际化人才。
  尤其是你在海外布点,你没有国际化人才的话,你很难开展合适的经营。像很多行业都是需要和客户直接进行互动和对接的,你语言不行、文化背景不了解,这是很难做到的。
  第五,企业并购的文化融合问题。
  如果你不是单独设立独资企业,而是并购,企业的文化如何融合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很多大的企业失败,都是在于文化不能融合。
  最后,关于中国企业相互竞争的问题。
  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采取抱团的形式,而是各自为战,然后在海外进行互相竞争,这个东西对中国企业是不利的。所以可以考虑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一方面增加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
  今天跟大家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实习编辑:李萌)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家卓:要明确企业“走出去”的目的|智库论坛|走出去|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