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夏日游泳,这些知识你不可不知
学习游泳技能,是预防溺水的重要手段。
炎炎夏日,许多人纷纷选择游泳来消暑降温,一些家长希望孩子掌握游泳这项健身、生存和救急的技能,也为孩子报了游泳培训班。近日,茂名晚报记者就如何做好游泳安全措施、遇溺怎么办等问题,走访市区各大公众游泳池、茂名滨海公园以及我市周边河道山塘等地了解情况,并采访了相关专家和资深游泳教练,为市民献上一份详尽的夏日游泳全攻略。
在茂名滨海公园海浴区,救生员来回巡逻保障泳客安全。
地点一:海边 救生员:"一定要听指挥!"
前日上午,记者来到茂名滨海公园,沙滩上游客众多,许多人正在水中嬉戏玩乐。记者听到沙滩上反复播放着一则广播:"今日海上风大浪大,有暗流,严禁下海游泳。"虽然有了安全警告,但有一小部分人仍然在较远处游泳,对广播置若罔闻。记者看到救生员不停地吹着口哨,挥动旗子,要求游泳的人回到岸上。
陈叔在滨海公园做了15年的救生员,经验非常丰富。记者问:"在海上游泳最突出的安全问题是什么?"他有点无奈地说:"海水易变,在海上游泳和在游泳池游是不一样的。绝对不能拿生命开玩笑,一定要听指挥。比如今天风大浪大不适合游泳,但有很多人根本不理,依然下海游泳,我们只能一个个地叫回来。"陈叔告诉记者,目前滨海公园已经用浮标围出了一块安全游泳区域,并配备有救生员,只要不出安全区听指挥基本没有问题。为了保障游客的安全,滨海公园救生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还配有摩托艇,人多的时候会有13名救生员时刻在岗,有8名救生员甚至需要一直泡在水里,在安全绳附近关注游客情况。
陈叔表示,在海边游泳一定要带上救生圈或者穿上救生衣,绝对不能游到浮标外的地方,因为有暗流,而且发生事故的时候,救生员往往只有几分钟的救援时间,一旦人被卷走就找不回来了。对于7月18日电白区南海街道牛母石海域(非旅游区内)发生的溺亡事件,接受记者采访的救生员都表示非常痛心,如果发现安全区外有人溺水,救生员也会尽力去救援,但希望游客千万不要擅自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无安全保障的海域游泳。
在博昊水会游泳场,孩子们在教练指导下学习游泳。
地点二:公众游泳池 教练:"每天的心都提到嗓子眼!"
为了解市区公众游泳场馆的具体情况,记者走访了市区体育中心游泳场、茂名博昊水会和乙烯生活小区游泳池,发现前去游泳的市民非常多,特别是下午4点至晚上10点这段时间。昨日早上,记者到达博昊水会,发现游泳场里最大的一个泳池刚清洁完毕,正在缓慢注水。博昊水会负责人、资深教练祝平飞告诉记者,为了保障游泳者的安全和身体健康,正规的公众游泳池都有高危经营许可证,工作人员要有相关的从业管理证,所有教练都必须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和救生员注册证。而泳池的水质也有要求,我市卫生部门将会每周两次对泳池的水质进行抽检,包括对大肠菌群、余氯、尿素等项目的检验,确保在标准值内。祝平飞指出,按照国家规定,正规的游泳场馆250平方米内的泳池配两名救生员,每超250平方米就增加一名救生员,比如博昊水会内有1250平方米的大池,也有660平方米的儿童池等,全部开放则需要18名救生员。提到如何保障游泳者安全这个问题,他认为救生员是游泳池安全的守护神,"每天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安全责任一刻都不容松懈",为了提高教练和救生员们的急救水平,除了每天进行心肺复苏、伸杆、抛圈、潜捞等急救培训,他们还会每日自查,及时发现问题,把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中。博昊水会的陈教练告诉记者,泳池管理的难点还在于人太多,人多的时候救生员会看不清是否有人溺水,为了安全着想,市民最好在人较少的时候前往泳池游泳,而泳池也会限制进场人数。
记者了解到,市内几乎所有的游泳培训班都对学员的年龄和身高有要求,一般都要年满6周岁或者身高120厘米以上的孩子才能学游泳。而在市体育中心游泳场的游泳培训班,对于学员的年龄限制是8周岁以上,该游泳场的场长、资深教练杨小波说,年龄太小的孩子身体免疫力较差,表达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也不足,培训的时间只有13天,对于太小的孩子来说不保证能学会,反而可能出现感冒发烧,严重点还会得肺炎、中耳炎等疾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皮肤病、砂眼等病症的成年人是严禁游泳的,而酒后也禁止下水游泳。
记者发现,为了游泳者的安全,大部分的游泳场馆都张贴了一些相关规定,一些游泳场严格规定前来游泳的人必须持有健康证,游泳前做好准备运动,严禁打闹和跳水。儿童不能单独入池,不能到深水区,初学者必须佩戴救生衣或者救生圈等。祝平飞建议,游泳时间最好在1个半小时到两小时之内,因为时间过长导致体力不支容易发生溺水。另一个要注意的是不能空腹下水,但也不能吃太饱,可以喝点牛奶或者吃点小面包。
在郊外某河道,一群孩子涉险捉鱼。
地点三:野外水域 发现溺水者不能贸然施救
2015年9月4日,信宜怀乡镇一名20来岁的男青年与同伴在大仁电站下游河段洗澡消暑,在洗澡过程中不幸溺水失踪。
2014年1月17日,高州金山街道金竹山村发生一起意外溺亡事故,怀疑是三姐弟在没有家长陪同下,一人摘草不慎滑落鱼塘,其余两人施救不当全部落水酿成悲剧。
2013年9月21日,信宜市池洞镇大坡村委会一名10岁男童因下河捉鱼不幸溺水身亡。
2012年8月16日,电白马踏镇禄越村委会一名9岁小孩不幸溺水身亡。
几乎每年都有人在野外水域溺水身亡,遇难者年龄都比较小。记者在周边乡镇走访发现,几乎所有的河道鱼塘都没有警示标志,记者看到有一些未成年人在河边玩耍,而其家长正在旁边干农活。记者随机采访了遇到的村民,村民们表示平时都禁止孩子到河里游泳,一是水很脏,二是危险,不能游泳孩子可能会少很多乐趣,但与生命安全相比,这根本不算什么。
那如果农村孩子想游泳该怎么办呢?杨小波告诉记者,绝对不能到野外自然水域游泳,特别是孩子,一定要到有救生力量的场所游泳,如果农村缺乏合格的游泳场地,那么孩子游泳一定要有成人看护陪伴,同时还要配备救生工具,比如长绳、竹竿、救生圈等。对于在野外水域发现遇溺者如何施救的问题,记者采访的所有教练和救生员都强调千万不能贸然施救,在野外救溺水者可能导致群死群伤,很多人会游泳却不会救人,没有经过救生培训的人能用器械就用器械,或大声呼救,下水施救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
救生圈是必要的防溺工具。
如何为孩子挑选培训班?
记者发现乙烯生活小区游泳池内的培训班是采用封闭式教学,受场地限制家长不能在旁观看,体育中心和博昊水会的游泳培训班是开放式的,家长可以在场。一位带孩子到乙烯生活小区游泳的妈妈告诉记者,他们就住在附近,到该处学非常方便,虽然只能在门外看,但还是比较放心的。在博昊水会采访时,一位10岁女孩的妈妈告诉记者,她女儿12天就学会游泳了,她认为博昊水会泳池水质很好,而且教学方式独特,采用分级教学,既保证孩子安全又可以很快学会动作,家长非常安心。而带孩子到体育中心学游泳的一位爸爸告诉记者,体育中心游泳培训班毕竟做了多年,经验丰富的教练多,最重要的是让人觉得安全。除了市区较大的游泳场开设培训班外,一些社区游泳池也有培训班,那么多的培训班家长该怎么选呢?
记者采访了许多资深的教练和救生员,总结了以下几点选择培训班的要素:
一是看资质。场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有高危经营许可证等证照,水质经过检验,卫生安全。除了场馆有资质,还要看是否具备办理培训班的条件。杨小波表示,有些社区游泳池的培训班是私人开设,达不到安全标准,建议慎重选择。
教练的资质同样重要,任何正规的游泳场馆的教练都必须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救生员注册证。
二是看泳池人员配备。记者发现大部分培训班开设的课程一般都是1名教练带约20名学员,但专业的培训班除了教练,还有一名助教和配备一名救生员。另外,按照国家标准,每250平方米泳池需配两名救生员。
三是看孩子安全是否有保障。一名资深教练告诉记者,好的培训班会首先带孩子做好准备动作,还要会提醒家长带齐相关物品,游泳过程中甚至上厕所都有专人陪同。初学者必须穿救生衣或者佩戴浮板等救生工具,做足安全措施后,即使不会游泳也可以浮在水上。
如何自救和救人?
杨小波告诉记者,每年体育场馆服务中心都会印发几万份的预防溺水游泳安全知识手册,发放到全市每个学校和社区,同时还会到社会团体和企业进行公益性培训,希望民众掌握游泳小常识、学会自救和心肺复苏急救等技能。
在水中如何自救:
游泳中常会遇到的意外是抽筋、疲乏、漩涡、急浪等,这时要沉着冷静,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自救,同时向周围呼救。
1、不熟悉水性者除呼救外,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气浅,吸气深。千万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这样会使身体下沉更快。
2、如果出现抽筋,应马上停止游泳上岸休息,并对抽筋部位进行按摩。如在深水中抽筋,离岸边比较近时可以慢慢游回,如果距离比较远的话,自己先慢慢调整一下,慢慢回游,不要逞强快速想游回岸边,以免抽筋加剧。提示:独自游泳的话最好携带安全设备,或者和其他人一块游泳。
3、抽筋时解脱方法:手指抽筋时,紧握拳,用力张,做几次,能解脱;上臂抽筋时,轻握拳,快屈肘,快伸直,反复做;小腿或脚趾抽筋时,伸直腿,压膝盖,身向后,拉脚趾;大腿抽筋时,抽筋腿膝关节,向后弯,向前弹,做几次,效果好。
发现溺水者如何救人:
1、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绳、衣物结绳、树枝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托至岸边;
2、若没有救生工具,必须入水施救时,接近溺水者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然后拖运,采用侧泳或仰泳拖运法。救援时要注意,防止被溺水者紧抱缠身而发生危险。如被抱住,不要相互拖拉,应放手自沉,使溺水者手松开,再进行救护。非专业人员切勿贸然下水施救。
特别强调:未成年人发现溺水者不能下水营救,应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工具施救。
3、当溺水者救上岸后,应立即将其口腔打开,清除口鼻堵塞物,并打开气道。
4、如果溺水者昏迷,呼吸微弱或停止,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还应立即配合胸部按压,进行心脏复苏。
5、尽快报警和拨打120急救电话,不管情况如何,必须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直到医护人员到场接手为止。
策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