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梨 发表于 2016-7-19 08:14

"兼职"三年 坚守出广州首个社区儿童介入中心


■社工在给孩子做感统训练。

■社工在陪孩子们玩投篮游戏。

■中心运营三年仅有两名“兼职”社工。
中心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南源街,专门帮助患有或疑似多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轻度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目前有4名孩子在这里训练
中山大学和广州残联2011年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广州市普通幼儿园自闭症患病率为1/133。这意味着,在广州,每133个孩子里,就有一个自闭症孩子。今年5月初,新快报报道了辽宁4岁自闭症男童不幸夭折于广东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的新闻(详见2016年5月5日A13版),如何帮助特殊儿童,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快报记者近日了解到,在广州有两名家综社工,靠自筹资金开展针对多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轻度智力障碍的儿童展开服务,并创立了广州首家针对特殊儿童设立的社区级儿童早期介入中心——南源街儿童早期介入中心。如今该项目已经走过三年,虽遇各种尴尬和困难,遭到不少“非议”与“不解”,但介入中心依然继续前行。
在广州荔湾区南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坐落于宗氏祠堂两侧。祠堂两侧呈现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在祠堂左侧,一群孩子正在家综的活动中心内玩耍,或打乒乓球,或互相追逐,好不热闹;在家综的另一侧,有两三个孩子分别单独坐在房间的一角,显得十分安静,低着头摆弄着手中的玩具。
“你好,我是社工姐姐。”小孩没有回应,继续低着头,玩着他心爱的玩具车。“姐姐能跟你一起玩么?”“……”这几个沉默的孩子,表面上看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不爱交流、注意力不集中、行动亢奋、行为刻板单一……这里就是南源街儿童早期介入中心。
南源街家综副主任陈玲玲介绍,该介入中心占地130平方米,场地和购买设备的费用由街道出资,项目运营费用则由家综负责。“社工进驻儿童早期介入中心,以社区为平台运营,这种模式在境外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但在内地仍处于探索阶段。”陈玲玲告诉记者,“目前,项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10岁疑似或确诊的多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轻度智力障碍的儿童。”
据了解,介入中心共为21例确诊个案服务,目前有4名孩子在介入中心进行训练,其中两名分别被确诊为自闭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另外两名孩子则分别疑似患有感统失调和专注力不足。
初次介入
活动中偶然发现“潜在个案”
说起中心的成立,陈玲玲告诉记者,该项目前身是南源街家综在2013年启动的专注力训练计划,源于一个“特殊个案”。陈玲玲回忆道,早期家综与某心理机构合作,进驻辖区内一所小学开展活动,其间(社工发现)个别学生有异常表现,决定尝试介入对他们进行帮助。
“当时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机构特意安排一位有20多年从事特殊儿童服务经验的香港督导与孩子进行交流,才逐渐打开这道神秘之门。”她说,社工们的介入,让这个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注意力渐渐变得集中,老师打给家长的投诉电话也从原来的一日一个,大幅度减少。最让家长高兴的是,经过社工3个月的介入,孩子的成绩从C上升到B。
案例的成功让陈玲玲提出提供孩子专注力训练计划服务的想法。于是,她便与家综内另一名刚从康复机构转来的社工黄娟娟商量,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兼职”专注力训练计划。
项目启动
项目启动三个月却无人前来
经过初步学习,陈玲玲“意气风发”地进入学校开展服务,可进展并不顺利。陈玲玲无奈地告诉记者:“虽然学校愿意介绍学生,可大多数家长却不肯让孩子过来。”
好不容易有家长愿意前来“探路”,却大多是来质疑社工到底能不能帮助孩子。“我们项目启动了整整三个月,却无人前来。说实话,心里挺闷的。”陈玲玲说。
直到三个月后,陈玲玲终于迎来了儿童早期介入中心的第二个孩子——小C。那年小C六岁,再过半年就要上小学了,可这时却被确诊为自闭症儿童,并且不愿上幼儿园。不管父母是骂是哄,就是不肯去。
陈玲玲还记得初次见到小C的情形——短短的头发,大大的眼睛,独自站在家综二楼的楼梯旁,低着头玩弄着衣角,不管旁边的人对他说什么,他都没有丝毫反应。

■孩子在感统训练区奔跑玩耍。
中心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南源街,专门帮助患有或疑似多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轻度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目前有4名孩子在这里训练
介入成功
儿童早期介入中心正式挂牌
当时小C由黄娟娟负责,她告诉新快报记者:“自己花费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尝试各种办法,也无法与自闭症患儿对视,后来听取督导的建议,调整期待,改变相处模式。”一年后,这个孩子与黄娟娟见面时,终于会喊声“娟姐姐,你好”,黄娟娟说,这一刻让她感到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再一次的成功,让陈玲玲和黄娟娟更加坚定了信心。而随着两次的成功,学校也更信任她们。
不多久就接到辖区内的学校陆续转介过来的多名学生。“在名单上的这些孩子,部分是已确诊为多动症、自闭症等,也有部分属于疑似个案,均存在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症状,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等症状。”她补充道,“项目刚推行,反应如此热烈,说明目前特殊儿童康复领域存在很大的服务需求。”
陪同儿子前来训练的家长陈阿姨(化名)说起儿子,眼带泪光。她说,一年前,她的儿子确诊为感统失调。“上小学后,他每晚做作业都容易走神,错别字很多,写句子颠三倒四,有时我甚至打他。后来得到社工的帮助,她们教会了我一些管教孩子的方法,还让我明白家长要学会包容和耐心引导。”
随着个案的增加和孩子的情况好转,原本的“计划”变成了“项目”。不但被立为家综的典型,专注力训练计划更得到街道的支持,地点也从原来的20平方米的小房间,变成了130平方米的大场地,正式挂牌“南源街儿童早期介入中心”。陈玲玲告诉记者,除了社区内的孩子,更有荔湾区、白云区的患儿前来求助,甚至还有从佛山专程前来的个案求助。
尴尬前行
运营三年仅有两名“兼职”社工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儿童早期介入中心已在辖区内各小学共开展21例确诊个案服务、7个辅导小组、5场社区活动、10场宣传倡导,直接及间接服务近3000人次。穿过中古祠堂,推开大门看到,介入中心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活动区,方便社工与孩子在游戏中增进感情,交流互动;二层是训练区,以静态为主,设有小桌椅,让孩子坐在桌旁,通过一系列小道具,训练孩子的集中力。
陈玲玲坦言,资金和人员不足对儿童早期介入中心的服务开展有较大障碍,目前项目主要成员仅有她和黄娟娟两人,且均为家综人员兼任,“我们在家综也有工作指标需要完成,很多时候都忙不过来,只能加班工作。其实我们一直希望增聘特殊教育专业老师,可惜招聘近半年也无人问津。”
在特殊儿童服务方面,虽然不少校长、老师逐渐对特殊儿童群体有所了解,但仍有部分老师很抗拒,对社工的建议也不太支持。陈玲玲告诉记者:“特殊儿童服务的成效体现需要更长时间,希望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邦邦妈(化名)是较早受惠的患儿家长,她提到两位社工均是兼职服务,经常忙不过来,“人手不够,我有空会过去帮忙,协助孩子做康复训练,但毕竟是专业事情,我心里也没什么底儿。”
儿童早期介入中心所在的位置,原先是街道管理的图书馆,100多平方米,有两层,目前仅有约20名儿童及其家长使用,平时没安排康复训练就会锁起来。这一举动也招来不少街坊的质疑,经常到家综参加活动的市民陈伯就反映,他认为这样有些浪费。
对话
介入中心提供哪些服务?
新快报: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有很多,社区社工在介入方面有什么不同?
南源街家综服务中心副总干事林丽萍:该项目的特色是以社区为平台,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优势,对于传统的康复机构,儿童早期介入中心更注重发挥家庭和孩童个人的能动性和自我成长能力。家长若能掌握一些方法技巧,在康复机构以外也能将康复得到延续。
新快报:南源街儿童早期介入中心都有哪些服务?
林丽萍:目前项目针对特殊儿童开展感觉统合训练、专注力训练、社交训练和自理能力训练等训练和辅导服务:家属支援服务则包括家庭辅导、家长教育小组与讲座、家长分享小组与互助会,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资源介绍与指引,以及个案转介等。
故事
走近特殊儿童家庭: 因为爱你,我们不敢老去
38岁的李妍(化名)是一名5岁半自闭症孩子的母亲。直到现在,她仍不愿接受女儿清清(化名)患上自闭症这一事实。
三年前,女儿重感冒去医院看病,医生把她叫到一边,在问了孩子一些情况后,医生告诉她:“你家孩子的智商可能发育迟缓。”李妍说,现在想起来,医生就是想告诉她,“你家孩子脑子有问题”。后来,医院的诊断定性,清清属于自闭症儿童,那是李妍第一次听说“自闭症”这种病症。
“她从来不跟其他孩子玩,哪怕是两个杯子,她自己都能倒来倒去一上午。她会喊爸爸妈妈,但只是在很需要的时候喊。”李妍说,在自闭症孩子的世界里,妈妈和孩子之间缺少了本应有的那种浓浓亲情,“她也会说妈妈我爱你,我知道那是她从幼儿园小朋友那学来的,但是听到这个我还是会很开心。”
上午上幼儿园,下午做康复,这是李妍和女儿每天必做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女儿的病情会有所改善,但也会随之出现其他情况,这几乎是每个自闭症孩子的特点。“以前她的眼神从来不看你,现在跟她说话时她会看你了,但这段时间又出现了自残倾向,老是不停地碰头。”李妍知道,女儿的情况可能永远达不到正常孩子的水平。
“自闭症的孩子,她的很多行为是在模仿,比如她每次用完自己的马桶都会冲洗干净,现在还会自己提裤子,虽然很慢。”对李妍来说,女儿的一点小进步都会让她欣喜不已。
为了让女儿能够融入社会,学会交流,在孩子三岁时,她就想把女儿送进幼儿园,“因为自闭症的孩子太特殊,一开始并没有幼儿园愿意接收清清。后来有一家新开的幼儿园因为学生数量少,愿意接收清清入学。但现在随着幼儿园招的孩子越来越多,清清被迫回到家里。”
“我最怕别人说我的孩子不正常,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给自闭症的孩子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女儿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上普通学校,让孩子融入到正常学校生活中,孩子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才会有所改善。
“因为爱你,我们不敢老去”这是一个自闭症母亲的心声,也是所有特殊儿童家庭共同的心声。
社工心声
希望政府能加大对特殊儿童的相应措施和支持
“在香港,若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儿童,教育部门会给予经费补贴,用于聘请特殊教育师资和购买社工服务,以促进其融入及协助康复,而特殊儿童服务开展也会由政府购买服务。”陈玲玲告诉记者,目前儿童早期介入中心正在筹募其他资金以维持运作,“近期机构有组织员工参加有关课程,让其他项目点也能分流部分个案,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社工机构关注特殊儿童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家长既不希望病情较轻的子女入读特殊学校,也无力承担特殊康复机构的费用。“项目会开设‘绿色通道’,让困难家庭优先接受服务,好减轻他们的负担。”
虽然不久前广州推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计划,但是经过与家长的交流,陈玲玲发现,虽有文件出台,但多数学校无配备特教人员。“一位老师对应数十位学生,也无多余精力去关注‘特殊学生’。”陈玲玲希望,政府能加大对特殊儿童的相应措施和支持。
专家的话
社工在治疗上还不够专业,应引入专家予以配合
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评估首席评委、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朱静君认为,南源街的儿童早期介入中心项目是个不错的尝试,目前该儿童早期介入中心项目接收的服务对象已远超出辖区范围,说明存在较大的服务需求。
“由家综孵化专项服务,能够瞄准服务对象(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需求,有利于服务精准化、深度化,提升服务成效。”但是,朱静君也指出,虽然社工在服务儿童和家庭方面是专业的,但是在治疗方面还是短板,应该同时引入专家予以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地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
“其实在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地区,类似的介入中心很多,也比较成熟。不仅方便了特殊儿童的康复,也能服务家长,还能让特殊家庭获取更多的信息。”朱静君表示,介入中心如果是仅仅依靠家综来维持,是远远不够的,最好还是能设立专项,确保资金、服务、人手方面的充足。

香蕉 发表于 2016-7-19 08:23

呵呵 都没人想我~~

爱流泪的鱼 发表于 2016-7-19 08:25

哈哈,看的人少,回一下

摆摊卖贞操 发表于 2016-7-19 08:28

哈哈 我支持你

胆小如鼠 发表于 2016-7-19 08:28

一个子 没看懂

我这萌萌的家 发表于 2016-7-19 08:39

一定要回贴,因为我是文明人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兼职"三年 坚守出广州首个社区儿童介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