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大名园之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馀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一说为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园林文化随笔《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中,对余荫山房有详尽描述。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明、清时期修建的。中国造园艺术之集大成,始于明,理论代表作是计成著的《园冶》;成于清,理论代表作是李渔著的《一家言》。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历时5年,于同治八年(1869年 )竣工。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邬燕天告老归田,隐居乡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千古流芳的名园。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与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邬公祠,是邬家的祖祠。 拱桥 园景可分为东、西两半部,以游廊式拱桥为界。这座拱桥是桥、廊、亭“三合一”的杰作,表现了设计者的独到构思和造园者的高超技艺,这一美景称为“虹桥印月”。在月朗风清之夜,月影、桥影、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构成动人心弦的画卷。 石砌荷池 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建筑细部装饰玲珑精致,兼有苏杭建筑的雅素与闽粤建筑的曼丽。这是园主的书斋,环境清静素雅。 池北为主厅深柳堂。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十分绚丽。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堂中木刻精品琳琅满目,名士墨宝闪耀清华。其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清乾隆时期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韩持国在洛中作诗云:‘闭门读易程夫子,宴坐焚香范使君。顾我未能忘世乐,绿樽红芰对斜曛’。”为通花木雕。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在深柳堂左侧有一间庐舍,名为“卧瓢庐”,专为宾友憩息而设, 八角形水池 东半部的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珑水榭”,八面全是窗户,可以八面观景,是全园最佳观景处。该处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盛开、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之八角玲珑。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水榭东北点缀着挺秀的孔雀亭和半边亭(来薰亭)。周围还有许多株大树菠萝、腊梅花树、南洋水杉等珍贵古树。“来薰亭”半身倚墙而筑,“卧瓢庐”幽辟北隅,“杨柳楼台”沟通内外,近观南山第一峰,远接莲花古塔影。东西两半部的景物,通过名叫“浣红跨绿”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瑜园 此外,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 ,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现已归属余荫山房。两园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
2001年06月25日,余荫山房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因为天太炎热,非常晒,拍摄这辑相时,汗流夹背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肩上还背着沉重的包。回来后,又肩骨很痛。本来还想去丹霞山,无奈口袋还剩三百元,只好打道回府……
如此图文并茂的专辑,令我大长见识了,精品 为什么全是黑白的相片? 三少爷 发表于 2012-7-27 14: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什么全是黑白的相片?
很少见黑白相片了吧?{:soso_e113:}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复古色调,无非是想表达一种怀旧的气氛,这是个人爱好而已。拍摄时,因为游人较多,为了拍一张没有人的片,要等呀等,等呀等……{:soso_e113:}。 在南村!哈哈~
来自:大茂名网 Android客户端 经常经过那里,不过没入去过!
来自:大茂名网 Android客户端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