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新闻 发表于 2016-6-14 10:08

吃饱了再去看!《舌尖上的新年》让所有厨艺黯然失色


《舌尖上的新年》于今日(1月7日)正式上映
《舌尖上的新年》
导演:陈磊/邓洁/李勇
编剧:陈磊
配音:李立宏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日期:2016年1月7日
推荐指数:★★★
中国的饮食电影已经许久没有被开发了,粗略回忆,上一部有“菜色”的饮食片竟然是乌尔善的处女作《刀见笑》,整部电影都是俏江南的品牌露出,包括当年的张雨绮。对了,2012年还有一部《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记忆中是一部关于“素食虽然好,可是吃不饱”的电影,自以为跟上了时代步伐,其实感情上蛮作的,总之不太刺激味蕾。狂热的IP分子至今没有再打这一类型片的主意,可能是“脑袋大脖子粗”的反美学诅咒吧……

吃饱了去看也没用啊!
这一晃又是三四年,得益于《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它的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以下简称《新年》)顺水推舟,在1月7日登陆全国院线。作为大电影,同时也是纪录片,《新年》的出现很艰难的填补了市场空白。保守起见,它和之前三季《舌尖》剧集在观感上是完全一致的。很多观众一直把《舌尖》当科教片看,其主要的内容是物理和化学(该系列一直聘请科学顾问,因为很多手艺人不能严谨的阐释他们的烹饪经验);自然也有很多数学,放了多少颗红枣,熬了几个钟头;无法避免的是地理学,五湖四海,有时候竟然像公路片;另外,李立宏的配音是门语文朗读课……课程很多,知识面极广,看完一集《舌尖》,总有不明觉厉之感,它最强势的社会功效是让你把咱们当前的食品安全一“忘”而尽,立刻起身去煮一包方便面,缓解肠胃压力。

蒜酿
然而,在家里看《舌尖》,我们可以随时叫停,四处觅食,冰箱里随便什么剩菜都能成缓兵之计,而在电影院看《新年》,呵呵,没戏,只要你味觉发育正常,就只有找虐的份。可以说,哪怕你吃饱了看《新年》也然并卵,89分钟的片长,足够刺激你的酸液分泌,让你在前一小时消化了食物,最终饿上半小时。能做到这种程度,首先是视觉压迫,摄影师的微观摄影大法,升格镜头绝杀,为观影者分泌唾液延长了时间;还有录音师极尽夸张的模拟音效,放大了听觉上的想象,掷地有声,压缩了你与食物的空间感——你什么时候觉得街边的麦芽糖能如此诱人?那只有看《新年》的时候。这一直是该系列最强的娱乐性。

江门古井烧鹅
要说娱乐性之外的猎奇,《新年》和剧集一样,倡导着构建一菜一历史、一味一方人的文化长廊,很多有趣的文化习俗,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闻所未闻。例如广东鹤山的吹大糍,说是每个嫁到这里的女人的新年必修课,新媳妇跟着过来人学如何把面团吹大,寓意人丁兴旺,还蛮有性暗示的呢;还有,说闽南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传家的龟印,根据这个龟印可以做出图案各异的红龟粿,编导有意把当地所有龟印收集在一起,摆放在院子里的石板上,更出其不意地放入一只活龟,升华灵性。《新年》还试图做着更多类型化的观影创新,例如在讲述广东烧鹅的做法时,穿插着两名年轻咏春拳手互相切磋,一边是摊手较劲,一边鹅脂滴油,其实咏春和烧鹅有什么可比性呢?都是正宗吧(恰巧《叶问3》在终极大战中也有甄子丹和张晋的摊手比武,该片已在香港票房大爆)。

玉林茶泡
如果从电影文本主义来衡量《新年》,它肯定是有“缺陷”的,该片从农历腊月开始,跨度一个半月,北至呼伦贝尔草原,南至两广香港台南,十余个地域,几十件佳肴,却一直没有明确的叙事线索或者“元素”线索,没有人物也没有恒量的主题概念(有的是祭人,有的是祭天,有的就是食欲本身)。同时,菜系从荤菜的集中展示转移到甜点的集中展示,接着又转回到荤菜,然后再变素菜,缺乏主题性的停顿。然而,你在观影时感受不到磕绊,整体代入感行云流水,这是凭借编导强大的文案组织能力,顺着文字的落笔串联起所有拍摄素材。《舌尖》系列文案的宏大与标准一直是当今国产记录剧集片中的翘楚,所以它也容易被戏谑,例如前不久的“雾霾版”。“长江中下游地区有7000年的水稻种植历史,稻米不仅是日常主食,也可以酿酒或制成糕点,成为人神共享的食物。”其实就是酿酒嘛,这话换一种说法就变得神圣起来了,因为它重新把生活的本然再度拔高,《新年》和所有餐饮节目区分开来,从“家常小炒”变成一部典籍。

糖瓜
最后要说的是,《舌尖上的新年》可能会引发2016年开年最严重的观影屏射效应,这虽然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但是它注定会发生,会发生在朋友圈,吐着槽点着赞,咽着口水听肚子叫。
本文系凤凰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吃饱了再去看!《舌尖上的新年》让所有厨艺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