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性会拆散家庭吗?
会议现场。
在心理学大热的今天,哪怕是专业性极强的相关学术会议,心理学爱好者们都会呼朋唤友闻风而至。
2016年6月4日至5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举办了以“家庭与现代性”为主题的第二届“精神分析与人文”研讨会,成为近期沪上最火爆的学术研讨会之一。这场并未对外宣传的严肃学术会议,仍然广受听众追捧,侧面反映出社会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渴求,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关注。
本次研讨会的承办方,是今年5月成立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开幕式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就为何要在哲学系支持下建立心理学系介绍了缘由,并指出在现代社会哲学与心理学应相互印证与支持,哲学是一种治疗学,而心理学也应是一种哲学。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在致辞。
本次会议邀请的发言人多是心理学界的“大牛”。但不同于一般心理学会议,主办方还邀请了多位来自人类学、哲学、政治学、女性主义等学科方向的专家学者,围绕“家庭与现代性”这一主题,以主题报告、互相评议与开放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了激烈而有效的讨论。这样一个跨学科、多声部、关注社会现实的会议“拼盘”,可谓遥遥呼应了当代社会的思想图谱。
首先进行主题报告的,是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蔡华。他基于对中国西南边陲的纳人(摩梭人)长达三年的田野调查,深入探讨婚姻和家庭制度,提出了两性关系的其他可能性。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则从列维纳斯的“爱欲”现象学指出,现象学分析不应仅关注传统的个体性,而应以“爱欲”为基础去关注家庭,也因此可找到一种现象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亲缘性。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吴冠军,认为“家庭”是精神分析与政治哲学的交叉区域。因为拉康认为“大他者”的统治在结构上可以被突破,精神分析实际上内含一种激进的政治哲学路向,此路向在今天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下尤具意义。
而女性主义批评家张念则以“家庭、性别以及身份政治的僵局”为题,回应了此前蔡华教授的发言,也重新思考了男女差异及关系的起源及发展。张念指出,对家庭生活本身的关注始于19世纪布尔乔亚阶层的兴起,“女人”在历史上首次出场正因家庭史与弗洛伊德的欲望理论。
此后,同济大学社会学系留法博士陈晋以“关系的视觉再现与想象”为题,根据田野调查,分析了纳人达巴“古布”仪式所展现出的信仰和实践体系。
而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帅博士则报告了其对中世纪大哲奥古斯丁家国思想的研究,并指出这一思想直接导致了西方家庭的结构性变化。
研讨会第二日的报告序幕,由我国最早在国外接受完整精神分析训练的、四川大学霍大同教授拉开。霍教授曾提出著名的“代情结”。在本次会议上,他重申以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中国人的无意识是非常局限的,因为在中国家庭,纵向亲子关系往往强于横向婚姻关系(基于费孝通先生观点),而这也是精神分析在中国发展的契机。
国内人文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学领军人物赵旭东,则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展开了对中国家庭子女养育的文化心理动力的研究。他认为家庭是理解中国人的关键,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在家庭中受到了潜在的阻碍,而人际关系发展的最有利方式是像阴阳一样动态的对称与互补。
同济大学心理学学者姚玉红承接赵旭东教授的议题,具体讲解了家庭功能的社会性让渡所导致的心理冲突,这也是她在家庭治疗中遇到最多、亦是最根本的问题。
来自同济大学哲学系的陆兴华,观点更为当代和激进。围绕法国当下关于性差异的政治及哲学争议,他指出在当代性别意识多元化的前提下,有些人所主张的回到一种以父权为基础的性差异之中,是一种过于保守且偏离现实的主张。
同样来自同济大学哲学系的赵千帆,则从阿多诺对康德与萨德的论述出发,论述了启蒙道德的逆转。事实上,哲学与精神分析其实只隔着一层“纸”,拉康的《康德与萨德》在认识论路径上与阿多诺有明显的一致性。
研讨会的最后,由会议主办人、同济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居飞发言。他师承霍大同教授,留学于法国,现在同济大学拓展拉康派精神分析的版图。他说,家庭总是相对个体而言,两者之间的纠结不仅存在于主体身上,也存在于弗洛伊德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在临床上,虽说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地都展开了精神分析家的训练工作,但因精神分析治疗主要是以个体分析来传递精神分析的实践及理论,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本次研讨会在传递精神分析辞说方面的主要意义。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场面始终热烈,讨论氛围浓厚,除了学者们思想火花的激烈碰撞,还有观众提出的来自生活经验的困惑。家庭,是现代性中弹性最大的词汇。通过这次跨学科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家庭与现代性”的问题不只被论述、被拆分、被质疑,更重要的是,也就此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想象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