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 发表于 2016-6-11 11:17

《魔兽》:大家看的不是电影,是自己的青春

魔兽大电影在中国已经上映两天了,伴随着端午假期的到来,“魔兽”热潮持续发酵。甚至于在放映厅外,已经呈现了一幕幕视听盛宴。在非魔兽粉丝异样的眼神中,许多魔兽玩家装扮成游戏中角色的样子,或者秀出自己的“极品装备”。如此特异的行为,不但不会受到嘲笑,还会被同为魔兽粉丝的其他观众欢呼、追捧。

局外人看来,这一群体着实符合他们对“脑残”的定义,然而,正是这一群体,在“中二病”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联盟玩家、部落玩家群殴的惨剧,阵营双方都相视一笑,谦恭有礼。也正是这群人,毅然决然给自己心心念念的魔兽大电影打出了低分。
据统计显示,高分多数是上映之前,粉丝们发现自己美梦成真,出于激动给了5分,而随着电影上映,许多观众还是作出了公允的判断,该给1分还是给了给1分。许多5分评论显示,电影只值1分,4分是打给自己的青春。在魔兽大电影高票房的背后,除去“青春分”等水分评分之外,低评分已势所必然,吐槽蔚然成风,“电影还没有玩家的COS好看!”

对于魔兽大电影热潮,许多评论人士嗤之以鼻。一位我所尊敬的前辈连清川先生评论道:“《魔兽》不是第一部成功的大烂片,也不会是最后一部。缺乏必要电影教育的中国市场,以及对人群无法细分的事实,将会使中国的电影产业,继续滑向无题材、无制作、无表演的长期尴尬之中。”
作为魔兽玩家,我不得不承认,连先生说得全对。然而他这篇文章,依然有值得商榷之处。正如他所说,中国电影市场已经经历了太久的“劣币驱逐良币”。然而,魔兽大电影狂欢,仅仅只是中国电影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体现吗?能说它是中国观众审美低下的表现吗?
正如连先生所言,他不是魔兽玩家,所以对魔兽玩家群体了解不多,作出如此判断也很正常。其实目前看来,对魔兽大电影吐槽最多者,恰恰是观众的主力军——魔兽玩家,这一点颇可玩味。
玩家吐槽,由来有二。第一是忠实于剧情的玩家,认为大电影人物不够“有派”,不符合自己对于史诗英雄的期待,以及部分不契合原著的现象,比如迦罗娜居然是人兽混血,德莱尼人点击了举报,这一部分差评与改编影视剧的“原著党”较为相似,在此不再赘言。
差评的第二个原因,是魔兽大电影的确不咋地。从2006年运作这一项目以来,几度更换导演、编剧,耗时十年,才炖出了这么一锅变味的汤,的确让人不敢恭维。其实,驾驭魔兽剧情,本就难度极大。我个人认为,魔兽的事,与其拍成电影,还不如拍成电视剧,光第一部的剧情,换成《冰与火之歌》,能给你拍5季。将如此宏大、纷繁的情节压缩在两个小时之内,难免力不从心。再加上导演剧情吃得不透、演员也未必有“生活体验”,搞出一部四不像,也在意料之中。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再差都会去看,甚至早知道魔兽大电影在欧美市场遭遇低分,也会去看,这一细节也促成了高票房低评分。套用一句贾君鹏事件时期的网络流行语,他们看的不是电影,是“寂寞”,是自己的青春,用互联网大俗话说,是“情怀”。电影好坏,对于观众来说,早已无所谓,已经完成身份转变的他们,借此机会找寻过去,与青春作别,才是涌入影院的核心动力。
因此,魔兽大电影的高票房并非基于观众的审美能力低下,而是源于魔兽系列的惊人号召力。而一边流泪回忆青春一边给电影打1分,或者虽然给了5分但是要说一句电影只值1分4分是给我的青春,反而说明魔兽大电影的受众具有一定审美能力且较为理性,与“脑残粉”强行给爱豆作品刷5星的行为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中国电影观众都能像魔兽观众一样,是我喜欢的原著或者有我喜欢的明星,于是花钱去看,但是能客观认识到作品不好,对专业人士的差评也能接受,较之现阶段“我不听我不听我爱豆演的片子就是好你们谁也不许说它不好!”的市场氛围,已经是我们不敢奢求的进步了。
在一部分观众的评论中,我们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玩家表示我玩了那么多年的盗版暗黑2、魔兽3,“欠暴雪许多钱!”因此这次要用电影票偿还。这种说法毫无疑问有戏谑成分,然而其背后的意识却很有意思。大部分魔兽玩家已经认识到,游戏属于知识产权,别人为你提供了高质量的游戏体验,你接受了服务,理应为此付费。暴雪对中国玩家游戏付费习惯的启蒙作用,可见一斑。
可见,魔兽十年,早已被时代裹挟,附加上了许多不该由一款游戏承担的价值,魔兽电影同样也被附加上了许多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所能表达的事情。

同样,在欧美地区,魔兽大电影也呈现了高票房的狂热,如此,恐怕不能用中国电影观众群体审美低下来解释了吧。的确,唯票房论不足取,认为高票房就是成功,片面追求高票房,绝对不利于良好电影市场的形成。然而,魔兽大电影的高票房,似乎和这些不太挂得上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魔兽》:大家看的不是电影,是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