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新闻 发表于 2016-6-10 11:19

《本草中国》为何敢与综艺争锋?

    老傣医康朗香用百年野生龙血树干上的含脂木熬制七天,提炼出活血圣药“血竭”。
    俞伯堂是杭州百年老字号方回春堂的膏方掌勺,他不轻易收徒,要求是用心,诚心和良心。
    老药工刘香保是中药炮制流派“建昌帮”的第十三代传人,建昌帮炮制手法以毒性低药效高闻名,附子在他的手中从剧毒之物转换成了回阳救逆第一品。
    探寻道地药材、还原炮制技艺、点拨医药原理,《本草中国》作为首部征战卫视周五黄金档的纪录片与群星璀璨的综艺真人秀正面碰撞,令人欣喜的是,周末荧屏上这段罕有的人文气息并没有被全盘娱乐碾轧到无立锥之地,反而,在江苏卫视首播收视率高达0.83%,甚至超过了湖南卫视的王牌综艺节目《天天向上》。在网上,这部纪录片同样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追捧评议。
    “全素人”的中医药纪录片《本草中国》,处处显露着与周五卫视争夺战的“格格不入”。打开电视机,名目繁多的中医养生节目乱花迷人眼,明确定位于老年观众。为什么一档不乏中老年收视群体的中医药节目,非要挤入黄金档期,与一票热门综艺争夺年轻观众?总导演干超的解读是,这与之前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年轻群体中意外火爆同理,都读懂了年轻人不爱听说教的心理,还有就是对工匠精神很着迷和对文化的坚守。
    有人在,知识不会枯燥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意识里,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也就是古老与年轻。中医药充满魅力的同时也略带神秘感,甚至社会舆论上的玄妙解读方式,都让人与之初接触时略带茫然。《本草中国》总导演干超坦言,这个由年轻人组成的纪录片摄制团队,在中医药题材面前不可避免地有着距离感。而最终打动他们的是医理药理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干超对一部名叫《满山红柿》的日本纪录片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句话:秋天柿子成熟的时候,只会把树上一半的柿子摘下来,另外一半留给过冬的鸟吃。他觉得,这句话,让一部纪录片能承载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生命观。
    于是,《本草中国》弃用了传统的宣讲和人物传记式的叙事手法,与《舌尖上的中国》一样由故事切入,把深奥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普通药工、药农、药师和医师的真实故事当中去,与实实在在的人和生活轨迹同步。第一集《时间》中,观众被时间与药材之间的微妙联系所打动:藏红花要早晨摘下,中午送去烘干,隔夜价格就会下降;陈皮需要反复晾晒,晾晒时间越长越好;天麻需要和蜜环菌与木材一同埋藏在地下进行共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药效。时间与生命,发生了难以言喻的奇妙关系。
    上周五刚刚播出的《双面》一集,则是将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阴阳之道在中药上的表现,用丰富的画面将其中的基础逻辑细细捋顺道来:剧毒的附子在怎样精妙的炮制技法下转化成“回阳救逆”的治病良药;百年何首乌“生泻熟补”“生熟异治”功效的发现中,凝结了怎样的人类智慧。纪录片以时间为线索,以讲故事的形式配以精炼字句描述重要中药用途,辅之从生长采摘到炮制入药的全过程,深度和趣味并重,令知识类纪录片看起来不再枯燥常规。
    中药里,解读天人合一
    中医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薪火相传,却在近现代被西医“边缘化”,面临着不被信任,甚至是“伪科学”的窘境。若不是屠呦呦斩获诺贝尔医学奖,中医药依旧被世人所误解。在此背景下,《本草中国》的适时推出,尤有其鲜明的时代意义。纪录片里,中医药不再玄秘,而那些守护中医药传统的药人故事更打动人。出品方上海笃影文化传媒CEO孙煜表示:“早在2013年,我们就谋划要做这样一部大型的中医药题材作品,去记住一些人,记住一些技术,记住一些即将消失在我们身边的东西。我们想做的是感动生命的奥义。”
    为将个体记录与群体描述完美融合,干超带领团队用整整两年的时间做足田野调查,他说:“看过日本的纪录片之后,我总是想,我们中国何尝没有这样的工匠精神,何尝没有这样的生命关怀,何尝没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只是我们做纪录片的时候,有的时候可能太看重一些表面繁华的东西,可能没有真正地深入到文化的肌理去做一些研究。”
    沉浸于每一味药材的寻找,每一个医者、药人的寻访当中时,摄制组的年轻人逐渐进入到药人的生活甚至观念里,甚至很多人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在干超看来这是一种对自然、对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对生命观念的一种变化。“做这部《本草中国》,不是说要靠它就能完成弘扬中医药的宏伟目标,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走进中医药,在这个世界里寻找更多有趣的,对身体、对精神世界的滋养。把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能够先普及到中国的大众,然后再做成国际版传播到海外去。我们花两年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 金力维 J187

海之声助听器 发表于 2016-6-13 17:20

了解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草中国》为何敢与综艺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