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旱鸭子男子下水救溺水儿子 父子二人被6人救起
【有啥说啥-渭南论坛】保安李邵峰
保安钟超
保安刘小松
保安蔡伟强
业主张乐
保安夏成军
南都讯 记者陈杰生 前日下午,番禺区石楼镇尚上名筑小区旁一池塘,两少年疑因嬉戏,其中一人溺水,不懂水性的父亲下水救人,也沉入水中。在此惊险一刻,小区保安、业主将岸边的12岁少年先拉起,后将另一名14岁少年及其37岁的父亲也救上了岸。12岁少年被救起后无碍,而父亲和14岁少年都进了医院ICU。目前父亲已苏醒,而14岁少年仍在昏迷中,尚未度过危险期。
听到呼救声保安业主一路跑来
出事的池塘在尚上名筑的北侧,属小区外,有一两亩地宽阔,平日有人在此养鸭。周围杂草丛生,圈有铁丝,平日很少有小区业主会走到此处。昨日,事发后第二天,有工人用铁皮将池塘通往小区北侧道路的口给封住了。
前天下午3点半许,站岗的保安夏成军最先听到平日沉寂的池塘传来“救命”的呼喊声。夏成军循声而至,发现一名中年妇女正对着池塘哭喊,“水里有人!”夏成军看见,池塘的边上,一个落水的少年正伏在岸边,对着岸上呼救。他赶紧跑了过去,伸出一只手将这个身着黄色T恤衫的少年拉上了岸。“他没有吃水,意识很清醒,没有事。”夏成军说。
“还有人!”中年妇女称,水下还有其丈夫和儿子。但是,放眼望去,池塘里一片死寂,一个气泡都没冒出。
此时,保安蔡伟强也赶到了。他称,自己站岗的时候也听到呼救的声音。于是一路跑着过来,大概100米的路程不到1分钟就赶到了。气喘吁吁的他脱了衣服、鞋子,跳下了水。“水很脏,味道熏人。”蔡伟强屏息着探下去,发现脚不能着地,“估计有两三米深,下面是积年的淤泥。”
蔡伟强游入池塘。池塘中央漂着一根红绳,他抓着感受红绳传递过来的力度。“落水者如果有意识的话,应该会抓着这根红绳,防止进一步下沉。”蔡伟强说,不过,绳子松松垮垮的,蔡伟强说他感到了不祥之意,“人应该沉下去了,而且很可能沉了一段时间,很可能泡蔫了。”
他游了三处,没找到人。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此时,尚上名筑B区12楼一单位里,业主张乐同样听到了呼救声。张乐说,此前,他就看到池塘里有身影,“看样子像是在游泳,但是越游越不对劲,人是向下沉的。”他马上坐电梯下了楼,跑着到了池塘。熟悉水性的他看见保安救人,但还是下了水,“我想我能够帮上忙。”
与蔡伟强一同站岗的保安谢勇,则紧张地向对讲机说,“有人落水了!”在保安队长夏晓东的统筹下,保安李邵峰、刘小松、钟超、聂建城几乎同时赶到。懂水性的李邵峰、刘小松也跳到了水里。
父子俩已沉到水底先后被找到
“人就在池塘长荷叶的那边!”当天下午3时50分许,有人在池塘东侧离岸边七八米处,摸到了沉到水底的中年男子。蔡伟强说,因为场面紧张,这个摸到中年男子的人是谁,已记不清了。
蔡伟强和保安李邵峰、刘小松和业主张乐一起,拉拽着中年男子的手臂,将其从吃人的池塘夺了过来。“救上岸的时候,嘴唇已经发紫了,没呼吸了。”刘小松说。男子上岸后,是其妻子给他做的人工呼吸,保安、业主则在旁按压男子胸口,污浊的水从口里吐了出来。
然而,让人揪心的是,池塘里还有一个已经沉入池底的少年。这个14岁的少年,沉了至少有10分钟,没有冒出一丝声响。学过急救常识的蔡伟强清楚,每一秒都决定着生或死。
把中年男子救上岸后,众人又向池塘中间游了过去。张乐最先探到少年的位置。他脚底踩到少年后,马上向众人喊:“人在这里!”众人欣喜,鱼贯着游过去。有人抛下了救生圈。蔡伟强让少年头仰着,身体靠在救生圈上。“他需要呼吸。”蔡伟强解释道,但此时他们已经听不到少年的呼吸声了。下水救人的四人中,三人托着少年的身体奋力游向岸边。靠岸的时候,少年被倒立,吐出了些水。随后,人仰面朝天,露出一张浮肿苍白的脸。
还是少年母亲给他做人工呼吸,众人按压胸口。保安班长钟超说,他们拨打了120电话,那时已是下午4点01分了。钟超怕救护车不认路,还跑出去给救护车引路。
保安们称,经过抢救,少年的父亲略微有些意识了,但是少年则吐着舌头,眼睛翻白,没有醒过来。在救护人员短暂现场急救后,父子俩被送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救治。
父亲和三儿子获救二儿子仍昏迷
昨日,南都记者和当天救人的保安来到医院,在医院ICU门口见到了溺水者的家属。从各地赶来的家属向救人的保安表示了感谢。据家属漆先生介绍,落水的是37岁的小舅子杨先生和杨先生的俩儿子。“说是周日,在家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双双下水嬉戏,溺水后做父亲的也不顾自己不懂水性,跳下水去救。”漆先生称,12岁的三儿子被救起后无碍,而杨先生和14岁的二儿子送医抢救。目前,杨先生已经苏醒过来,医生称需要观察三天以确定是否有后遗症,而二儿子仍未苏醒,“医生说活过来的可能性很小。”
据漆先生介绍,杨先生一家就住在池塘边的一个小屋子里,平时帮老板种盆栽工作,靠微薄薪水供养三个儿子上学,“池塘也是他们老板的”。他称,杨家五口人生活贫困,如今遭此横祸,医药费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线索提供:佚名100元)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钧
(南方都市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