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萌萌的家 发表于 2016-4-18 09:25

全世界都在炒的VR是个什么鬼:大部分玩的都是山寨的

腾讯娱乐专稿(文/陈媛 责编/小飚)
如果我现在提起VR,你来个一脸蒙圈表情的话,对不起,你真的要被时代淘汰了。
不管是挤地铁、公司开会、还是如厕,只要扫一眼新闻,似乎总能看到跟VR有关的。这种猛烈的势头,会让人以为自己的生活好像有一天一定要和VR发生点什么关系。
VR到底是个什么鬼?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意思就是虚拟现实。虽然,如今VR是一个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系统,不过虚拟现实的本质,人类其实早就在通过各种方式开始实践了。
根据科技专栏作家谢阗地的描述,VR所做的其实就是:第一、阻断人原有的视觉(感官)输入;第二、用虚拟影像光线占据全部视觉(感觉);第三、与影像的交互,达到欺骗大脑的效果。

在道家,云游太虚大概就是这个效果。而在心理学领域,催眠也有这个效果。而在“优秀”的传销组织者和骗子那里,话术也有这个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VR的确是所有智能硬件中最富有科幻色彩的。根据谢阗地的说法,真正的VR创业者们,喜欢用“脑后插管”来描述最优秀的VR体验。
没错,就是1995年押井守惊世骇俗的《攻壳机动队》海报上所展示的情景。

或者VR也可以理解成为是像电影《阿凡达》里那样,躺进一台仪器中,醒来后你的意识就已经在另外一个星球了。
再开个脑洞,就算“你”的下半身瘫痪了,“你”还可以通过机器,让自己的意识、学识、智商甚至道德,活在另一个物种的躯体里,甚至是来自另一个次元的物种。在那个次元里,你仅仅用意识就可以奔跑、御鸟、泡妞、打仗,甚至用辫子末梢和姑娘XXOO,多么另类的体验啊。
可是这究竟和我们的生活能有什么关系?那么就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理解一下吧——
某天早起你还是蜗居在中国北京一居室里的一名北漂,起床气还未散去,忽然觉得很厌倦,想去英国伦敦某个广场喂个鸽子,那么你不用办签证买机票。你需要做的仅仅是连接上某种设备。然后“你”就能够“瞬间转移”到伦敦,不仅能够看到鸽子,听到鸽子叫,还能感受到拂过广场的风中鸽子的尖嘴正在啄你的手,闻到鸽子屎的味道,甚至,看到一个正在喂鸽子的伦敦文艺妞,上去搭个讪——当然,真正的你仍然躺在床上而已,而眼前的一切,只不过这台设备为你虚拟出的幻觉。
如果这样的体验真能实现,人类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相当于让300年前的人们想象出今天的我们可以拿着智能手机和远方的家人视频一样——臣妾做不到啊。
用VR看AV真是太堕落(guo yin)了
理想很丰满很科幻,那么现在随处可见的VR,也能做到如此牛x吗?它能给我们带来的又是哪些体验呢?
其实现在VR应用最火热的的领域,除了游戏,就是VR电影了。而体验最好的却是成人片。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视用户体验的类型片,AV对于VR,就像是妈妈对待新生宝宝一样,完全敞开怀抱。尤其成人电影业最发达的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AV电影人那可都是相当努力的!
美国已经有数十家AV公司开始为VR设备提供内容了。其中一家公司在2015年7月便拍出了一部第一人称(主观视角)的VR电影,还请来世界各地的用户进行体验。
“看”着近在咫尺的咪咪和丁丁,腼腆的小伙子,害羞的姑娘,全都语无伦次了,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真的成了AV中的男/女主角了耶!要知道,这部AV的VR还不是全景的呢!
而更重视用户体验的日本人还不满足此。VR不是为了增强沉浸感吗?那只能看不能摸怎么行,于是日本开始开发手触和体感设备,甚至连飞机杯都用上了,用来模拟OOXX中的各种感受——此处省略500字,用过的人自行想象一下吧。用这么高科技的东西看AV,想想真是太堕落(guo yin)了!

不过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情境更像是当年看来脑洞大开的《傀儡人生》中设定的那样,普通人获得了进入大明星(AV主角)脑中15分钟的机会,可以控制他的视线,得知他的隐私,但“你”一直很清楚,“你”并不在那儿。你,仍然是一个窥伺者。
VR电影,还是电影吗?
当然不是只有AV才做VR,其他电影人也开始发力了。毕竟,如果没有足够吸引人的内容,再好的VR设备也就是一个盒子。
只不过,面对来势汹汹的VR,传统电影人恐怕还要先花点时间,搞清楚VR是什么。所以率先揭竿而起的是技术宅们。被Facebook收购的Oculus,为了推销眼镜,干脆从皮克斯挖人,自己成立了故事工作室,开始拍短片。
2015年1月的圣丹斯电影节上,他们发布了第一支第一视角全景VR短片《迷失》。戴上头盔后,头顶一支射灯的“你”,像个植物人一样,被人推着穿行了暗夜中下雨的森林、逼仄的地道等各种恐怖氛围十足的空间。整个过程中,“你”不能控制方向,但头部可以自主转动,想瞅啥瞅啥。简单来说,这支短片模拟的就是游乐场的“鬼屋”之旅。

Oculus 第一部 VR 电影《 Lost》 的海报
虽然这是一个以体验为主的VR短片,但在临场感和沉浸感上,它已经为VR电影做了一个基础示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也对VR体验做了几种更疯狂的设想。
2012年,前Newsweek记者Nonny就用一部叫《Hunger in Los Angeles》的作品,让观众置身于食物银行门口,目睹穷人们因为过度饥饿而倒在“你”的眼前。如果你能够对这个3D建模的粗糙程度忽略不计的话,这的确是个可以让新闻更加震撼人心的办法。

纽约百万人大游行时,VICE杂志的记者使用了VR体验,让观众可以“进入”到抗议人群中。


电视剧《断头谷》开发的《断头谷虚拟现实体验》,让观众体会到了被无头人斩首的“恐惧感”,获得了艾美奖史上首次为VR作品设立的“互动媒体、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奖。
一边继续加强沉浸感,另一边,Oculus已经在做交互了。《迷失》的交互升级版中,观众就将变身成一只小萤火虫,自由控制飞行方向,穿越“鬼屋”。
另一部短片《亨利》中(格瓦拉VR电影节上也能体验该片),“你”被小刺猬亨利邀请参观它的房间,分享它的宝物。但这次“你”不再是只能坐在影院座椅上一动不动的“植物人”了,身处亨利房间的“你”可以自由参观了。
是不是很酷呢?虽然“你”还不能说话,但你的行动不再受到限制了。
这股VR风潮当然也席卷到了国内。
2015年12月底,原土豆网CEO王微的追光动画发布了《小门神》的一段第一视角VR体验片段。同样是“植物人”观众,穿越到了电影中的小镇,整个小镇的人都能看到“你”,和“你”打招呼。根据一位参与了体验的媒体人表示,当时看来真的挺惊艳。在做VR的热情上,中国和好莱坞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小门神》
不久前,导演高群书宣布要做一部30分钟的VR电影。而黄晓明投资的电视剧《新万水千山总是情》也要选几集做VR体验。在热钱滚烫的中国影视圈,投资人正在用不亚于当年追逐3D的热情,追逐着VR。
然而,想要做一部真正的VR长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首先,做沉浸感,就算技术不是问题,成本却是大问题。此前高群书宣传即将开拍的30分钟VR电影,目前成本预计1亿,上不封顶——嗯,很想求一下所有投资人的心理阴影面积。
亲自参与《新万水千山总是情》宣传片拍摄的黄晓明,也曾作为亲历者揭秘:“不止演员的工作量,所有人的工作量都要增加,因为要多出一个VR导演,操作专门的VR机器,如果不用特效,要拍360度的实景就是一个大难题,工作人员要怎么藏,灯光要藏在哪里,这些都是问题,成本肯定会增加。”
所以,被虐得不行最后还被拍得很胖的投资人黄晓明,甚至对VR泼起了冷水:“VR很可能因为各种问题受阻,会不会一直流行下去,也未可知”。

《新万水千山总是情》 vr 助力启动发布会
这还只是在讨论“沉浸感”的层面,说到“交互”就会更加复杂。想象一下,本来老老实实坐在影院的“你”,忽然可以从椅子上站起来,走进电影场景中去到处溜达,甚至,还可以摸摸这个,撩撩那个,是不是感觉好兴奋?
但是,先不说成本,光是如何实现这样的形式,已经让导演们晕菜了。前不久新浪潮四杰之一德国导演赫尔佐格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这也许听起来很奇怪,但是只要从文化史上来看,内容通常是先于技术存在的。而对于VR来说,技术我们是有了,但是我们还没搞懂要用它来做什么。”
导演陆川也如此表达困惑:“我现在也不知道真正的VR电影是什么样的……”在陆川的设想中,假如这样的电影里有10个角色,观众可以任意选择其一,跟着他走完整个故事线。但是为了了解整个故事,观众还得再选一个角色从头再来。这就意味着观众可能需要花费10倍的时间,但最终可能也搞不明白导演究竟在讲什么。
让观众与角色产生交集,相当于就要推倒电影得以成为一个迷人的存在的“第四堵墙”,可是这样的话,VR电影还是电影吗?
甚至,如果观众自己就是创作者,导演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也许,皮克斯的联合创始人艾德•卡姆尔的话一针见血:“人们在(虚拟现实)影视叙述上的尝试已有40年,他们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他们成功了,人们早已涌向上去了。”
而在国内,五年之内,能有一部有剧情的,超过60分钟、可以真正算作长片的交互式VR电影问世,就不错了。到时候,排山倒海而来的是惊叹还是吐槽,让我们拭目以待。
现在的VR,山寨居多
看完以上的文章,会不会很疑惑,这么一说VR体验还不是很普及啊,不仅设备昂贵,内容也极为稀少。那咱们国内购物网站上那些销售过千的VR设备都是咋回事呢?答案很简单,山寨的。

把手机和一对凸透镜装进一个能挂在头上的超大眼镜盒里,再加上遮挡物把周围的光源隔离一下(还不能百分百隔离),就敢自称VR眼镜的那些品牌,下班别走!把一个特别沉的放大镜,吹成一代神器,请问你的脑洞是哪家挖掘机开凿出来的?
戴上这种VR头盔,感觉就是焦距难调,视频清晰度太低,头盔太重,然后就会有想呕吐的晕眩感。
况且这类视频往往还不是全景的,一个放大的屏幕周围贴着一圈90年代画风的壁纸,出戏感分分钟KO沉浸感。
那些打算用这种设备看分屏《阿凡达》或者成人版分屏《阿凡达》的小镇青年,的确还蛮令人同情的。而且用这种“技术”做VR电影的话,任何一部电影都可以瞬间变成“VR电影”,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分个屏而已。

然而,一个简陋“放大镜”因此摇身一变就成了“高科技产品”,分分钟就能融资,一睁眼股价飙升,甚至,有几个跟风的品牌更夸张,还要搭配同品牌的手机才能使用,结果就是再换个噱头卖手机,这让那年斥巨资买的话费和流量情何以堪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世界都在炒的VR是个什么鬼:大部分玩的都是山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