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流泪的鱼 发表于 2016-4-6 16:38

阿亚武装冲突背后:又是一桩桩血淋淋的屠杀历史

2016年4月2日凌晨(当地时间),阿塞拜疆军队动用重型武器,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边境向亚美尼亚武装开火。当天傍晚,双方再次开战。“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这个在二十年前曾令许多《新闻联播》观众耳熟能详的地名,再一次出现在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中。

图片: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视察部队。4月4日,阿塞拜疆方面宣布,考虑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呼吁,决定单方面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停火。但“如果受到亚美尼亚军方的挑衅”,将会进行新的反击。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意思是“上卡拉巴赫”。这片地区在古代属于亚美尼亚帝国,后来被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瓜分。十四世纪以后,这里曾先后属于土库曼突厥人建立的“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但由当地的亚美尼亚贵族实行自治。到十八世纪中叶,一位阿塞拜疆人利用当地亚美尼亚人四分五裂的状态,建立起“卡拉巴赫汗国”,并臣服于波斯的萨菲王朝。1805年俄国从波斯手中夺取了卡拉巴赫汗国的宗主权,1822年最后一代卡拉巴赫汗逃往波斯,俄国随后正式吞并了这一地区,将其并入伊丽莎白特波尔(Elizavetpol)总督区。根据1823年的人口调查,当地居民有78%是穆斯林,22%是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
从1828年起,大量亚美尼亚人为逃避宗教迫害,从波斯逃往俄国,被安置在卡拉巴赫地区,于是改变了当地的人口分布。1897年的人口普查显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居民有56.5%是亚美尼亚人,43.2%是阿塞拜疆人。当地的亚美尼亚人普遍比阿塞拜疆人富裕,受教育的程度也更高。1905年俄国革命时,当地的亚美尼亚人和嫉妒他们富裕生活的阿塞拜疆人曾经互相残杀。

图片:1920年3月,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首府、也是该地区最富庶、最漂亮的城市——舒沙城的亚美尼亚人爆发起义,被阿塞拜疆军队屠杀,大约三万人被害,这座城市也遭到劫掠焚烧,彻底沦为废墟,以致首府只得迁往北边的斯捷潘纳克特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后,在外高加索地区成立了“外高加索委员会”,作为该地区的统治机构。十月革命爆发后,该委员会宣布外高加索地区脱离俄国而独立,成立“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1918年5月“外高加索民主联邦”解散,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分别成立独立的共和国。卡拉巴赫地区所在的伊丽莎白特波尔省(改名为占贾省)被并入“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与此同时,阿塞拜疆还控制了沙俄时代埃里温省的南半部,即今天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在随后的混乱中,卡拉巴赫地区的亚美尼亚民族主义者与阿塞拜疆武装人员发生冲突,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军”和阿塞拜疆民族主义分子则屠杀亚美尼亚人,并联手打击苏俄红军。
1918年奥斯曼帝国向协约国投降后,英国出兵占领外高加索地区。在英军的强硬要求下,1920年2月,卡拉巴赫地区的亚美尼亚临时政府同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达成协议,承认该地区成为阿塞拜疆的一部分。然而到当年3月,当地的亚美尼亚人再度发动起义,反抗阿塞拜疆当局。根据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记载,在随后残酷的交战中,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损失了20%(大约三万)的人口。

图片:1918年时的亚美尼亚共和国(橘红色区域)以及1920年协约国在对奥斯曼帝国的《色佛尔和约》中拟议的“大亚美尼亚”(淡黄色)
1921年,随着苏俄红军的到来,布尔什维克在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掌握了权力。为了获得亚美尼亚人的支持,苏俄宣布卡拉巴赫地区、以及当时由亚美尼亚控制的纳希切万地区,都将归入新成立的“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是,当时的外高加索边疆区书记、布尔什维克党内最有权威的人物之一谢尔戈·奥尔忠尼启则(格鲁吉亚人)却认为这些领土应当交给阿塞拜疆,因为这个共和国比亚美尼亚更重要。奥尔忠尼启则最后成功地说服列宁,“不应当在它们之间举棋不定,应当明确地支持其中的一方,在当前情况下,当然是支持阿塞拜疆和土耳其”。
这样,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在1923年被并入阿塞拜疆,成为该共和国下辖的一个自治州。住着许多亚美尼亚人的纳希切万也成为阿塞拜疆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塞拜疆人在这里逐渐变成多数)。亚美尼亚只是在南边得到了一块长条形的民族混居地区,把纳希切万和阿塞拜疆本土分隔开来,但同时它还失去了西边的卡尔斯和阿尔达罕,这两个州在1921年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割让给了土耳其,以促进苏土两国的友好关系。
在前苏联时期,亚美尼亚人一直对边界的划分不满,一次又一次地为此抱怨呼吁,但莫斯科却对此置之不理,好像在说,这些形式上的边界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随着八十年代中期“公开性”开始深入民心,人们对大胆讲话的恐惧心理也有所减轻,这时住在亚美尼亚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亚美尼亚人的骚动情绪开始升温。亚美尼亚的知识分子带头揭起了运动的大旗,在1987年冬天,纳-卡州的亚美尼亚人团体三次选派代表到莫斯科,呼吁把该州划归亚美尼亚。1988年2月,由亚美尼亚人主导的纳希切万共自治共和国议会也投票赞成把司法权移交给亚美尼亚共和国。然而在莫斯科,苏共政治局却否决了亚美尼亚人的民族主义要求,并指令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个共和国的党组织设法使局势“正常化”。此后局势很快失去了控制,在亚美尼亚,示威的人群一天比一天壮大,不久就发展到好几千人的规模。

1988年阿塞拜疆人杀害亚美尼亚平民的“苏姆盖特事件”
1988年2月,在阿塞拜疆的街头小巷出现了无稽的传说,称两名阿塞拜疆人在纳-卡州遭到杀害,于是阿塞拜疆的狂热民族主义分子暴跳如雷,肆意报复,在巴库以北的工业城市苏姆盖特掀起了对当地亚美尼亚人(主要是工业移民)的攻击,好几百名亚美尼亚人遭到了集体屠杀。虽然这些动乱的消息受到封锁,但塔斯社最后还是发表一篇报道,称有31名不同民族的人在这场动乱中死亡。几个星期后,《消息报》刊登文章说有26名亚美尼亚人和6名阿塞拜疆人死于骚乱。
苏姆盖特事件在亚美尼亚人当中重新掀起了对1915年亚美尼亚大屠杀的集体记忆,当时奥斯曼土耳其杀死了150万亚美尼亚人。1987年,有50万亚美尼亚人生活在阿塞拜疆,除了在纳-卡州地区是生活在农村外,其余主要居住在大城市里。在亚美尼亚共和国生活的阿塞拜疆人超过18万,主要是居住在农村地区。苏姆盖特事件后,大批亚美尼亚人逃离阿塞拜疆,与此同时亚美尼亚共和国也做出反应,派出卡车,把整村整村的阿塞拜疆人驱离亚美尼亚共和国。

图片:1915年2月,奥斯曼土耳其政府认为境内的亚美尼亚人支持俄军,于是对境内的亚美尼亚人展开种族清洗和种族屠杀。亚美尼亚族的知识分子被逮捕并处决,土耳其军队中的亚美尼亚族军官和士兵也遭到清洗。1915年9月,将东北部的亚美尼亚人强制流放到南方荒凉不毛的叙利亚沙漠地区,关入大约25处集中营。大批亚美尼亚老弱妇孺在这个过程中因饥饿、疾病、枪杀和虐待而死亡。有些地方,成村的亚美尼亚人被土耳其军队和为其帮忙的库尔德人驱入教堂,然后放火烧死,还有许多妇女被土耳其军人强奸,甚至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从1915年到1917年,大约有150万土耳其亚美尼亚人死亡,被称为“亚美尼亚种族灭绝”。土耳其政府至今拒绝承认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与此相反,大多数欧美国家则为这场大屠杀设立纪念日,在法国、瑞士、希腊、斯洛伐克、塞浦路斯等国,否认亚美尼亚大屠杀甚至构成刑事罪行。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对抗持续了一年,但是由于苏联当局已经将内务部队派到这两个共和国,并且宣布由苏联最高苏维埃直接管理纳-卡自治州,因此杀伤性的冲突只是时断时续,而且规模很小。不过,1989年夏天阿塞拜疆宣布对亚美尼亚实施禁运,并切断了通往后者境内的铁路、公路和石油管道,此举给亚美尼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990年1月,在巴库再次发生针对亚美尼亚人的袭击事件,暴徒们袭击亚美尼亚人居住的公寓大楼,屠杀楼内的居民,把妇女和儿童抛出窗外,摔死在下面的人行道上,此外他们还杀死了许多犹太人。激进的“阿塞拜疆人民阵线”控制了加盟共和国的所有政府要害部门,阿塞拜疆的苏共领导人维吉罗夫逃亡莫斯科。戈尔巴乔夫立即宣布在阿塞拜疆实施紧急状态,苏联内务部队在1月19日占领了巴库,随后同“阿塞拜疆人民阵线”发生多次交火。阿塞拜疆最高苏维埃宣布,如果苏联军队继续占领巴库,那么他们就将对阿塞拜疆独立一事进行全民公决。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的许多城市也举行了示威游行,抗议把苏联军队部署在巴库(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同情阿塞拜疆“人民阵线”,而是这些军人的家属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冒生命危险),当时局势之严重可见一斑。

1990年在阿塞拜疆境内亚美尼亚人聚居区恰姆肯特巡逻的苏军士兵
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举行全民公决,以99.89%的压倒性多数赞成从阿塞拜疆独立出去。苏联解体后,纳-卡州的冲突开始加剧。阿塞拜疆得到了土耳其、伊朗、许多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支持,亚美尼亚则得到了希腊、塞尔维亚、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特别是居住在法国和美国的亚美尼亚人的支持。在亚美尼亚裔美国人的游说下,美国国会在1992年通过决议,以“封锁亚美尼亚”为由,宣布对阿塞拜疆实施经济制裁和禁运。
虽然参加纳-卡战争的双方人员大多都在苏联军队中服过役,但是在苏联时期,亚美尼亚人往往分配在战斗部队,而阿塞拜疆人则在工兵和土建部队中服役。这种军兵种的差异很快显现出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就击退了被派去对付他们的阿塞拜疆军队,并强迫当地的阿塞拜疆族和库尔德族居民逃离家园。除此之外,他们还在阿塞拜疆领土上的拉钦地区开辟了一个领土走廊,以保持同亚美尼亚共和国的陆上交通联系。

纳-卡战争时期逃离家园的平民

纳-卡战争照片,双方武装人员大多曾在苏军中服役。

纳-卡战争照片,双方武装人员大多曾在苏军中服役。

纳-卡战争照片,双方武装人员大多曾在苏军中服役。
1992年,在俄罗斯的倡议下,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成立了由十二国组成的“明斯克小组”,调停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由于国际社会的干预,亚阿双方在纳-卡地区的交战活动到1993年开始逐渐平静下来,1994年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三方达成了停火协议,此时亚美尼亚武装控制的阿塞拜疆领土已占其全国总面积的14%,其中包括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州的绝大部分。这条停火线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多年来时有小规模交火,并造成双方士兵和边民伤亡。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示意图
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失败导致了该国不止一届政府的垮台。相比之下,亚美尼亚在政治上十分稳定,但遭到阿塞拜疆的封锁,陆路运输线大多数被截断,再加上邻国格鲁吉亚的混乱、土耳其的敌视、以及1988年毁灭性大地震的影响,一度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然而1991年当选亚美尼亚总统的捷尔-彼得罗相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亚美尼亚的经济从1994年起开始好转。
1994年停火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希望将所占的领土并入亚美尼亚共和国,但遭到对方拒绝。因为国际社会仍普遍将纳-卡地区视为阿塞拜疆的领土,亚美尼亚如果贸然同意合并,将很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制裁。于是当地亚美尼亚人成立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但这个“国家”并没有被国际社会承认,甚至连亚美尼亚也敢不承认其合法性。

图片: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首府斯捷潘纳克特,用一辆T-72坦克做成的纳-卡冲突纪念碑
虽然“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的领土与亚美尼亚本土连成一片,政治上也几乎结为一体(“纳-卡共和国”的首任总统罗伯特·科恰良就在1998年被选为亚美尼亚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但外国人进入这一地区却要向纳-卡的“外交部”申请签证。亚美尼亚通过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与“纳-卡共和国”无关。阿塞拜疆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宣布,凡是曾申请“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签证的外国人,终生不得入境阿塞拜疆。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目前实际控制的面积为11458平方公里(大约是苏联时期纳-卡自治州的三倍),人口约十五万,货币采用亚美尼亚货的“德拉姆”。 自从1994年停火以来,美、法、澳、俄等国的亚美尼亚裔向纳-卡地区提供了大量投资,如今当地每年的GDP大约三四亿美元,主要收入来自旅游、电信、珠宝制造等行业(服务业占纳-卡地区GDP的57%,农业和制造业各占16%左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的常备军大约有两万余人,此外还有约两三万人的预备役部队,在重型武器方面拥有三百多辆坦克、三四百辆装甲车,四百门火炮,甚至还有“飞毛腿”导弹、苏-25攻击机和米-24武装直升机。
尽管从1994年纳-卡冲突各方签订停火协议后,仍然经常有小规模冲突,但2016年4月爆发的这次冲突是二十多年来规模最激烈的一次,导致三十多名军民死亡。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呼吁双方停火及保持克制,俄国外长和国防部长也展开斡旋行动。美国国务卿克里也要求交战双方克制,避免冲突升级。虽然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许诺说将全力支持阿塞拜疆,但阿塞拜疆方面还是于4月4日宣布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单方面停火”。
多年以来,作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幕后操纵者,亚美尼亚一直得到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大量财政和政治支持。俄罗斯支持亚美尼亚是出于宗教和地缘战略的双重考虑:亚美尼亚与北约成员国土耳其直接接壤,在格鲁吉亚与俄国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亚美尼亚成为俄罗斯在外高加索地区最坚定的盟友和牵制北约的桥头堡。美国支持亚美尼亚的最大原因是该国有将近一百五十万亚美尼亚裔,而且其中有很多成功的商人和演艺界人士,比如被誉为“娱乐界的肯尼迪家族”的卡戴珊家族就是亚美尼亚移民后裔。这些亚美尼亚人形成了美国第二大院外游说团体,政治影响力仅次于犹太人。很显然,阿塞拜疆方面今后在考虑是否继续用武力解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问题”时,不仅要顾及到纳-卡地区不容小觑的军事实力,还需要考虑到背后国际政治的纵横捭阖。

卡戴珊家族等美籍亚美尼亚裔人士为自己母国提供了最坚定的政治支持。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总统府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外交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亚武装冲突背后:又是一桩桩血淋淋的屠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