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欧盟首都遇袭,欧洲快反部队却在防普京
欧洲又遭遇恐袭了,这回不再是巴黎,而是换成了欧洲的心脏——欧盟的首都和北约的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布鲁塞尔。可见,此次恐怖袭击是充满了挑衅意味的。人们为此等暴行感到震惊和悲伤的同时,还不得不惊叹,即便叙利亚内战的停火初见希望,以及美俄英法多方持续打击之后,那一撮叫ISIS的恐怖分子居然还拥有发动大规模恐袭的能力。西方各国乃至全世界,除了再次在自己的地标建筑上打出另外三种颜色的灯光、再把广场摆满鲜花点满蜡烛、再画多几幅漫画用“讽刺”去掩饰自己的无能以外,他们还能拿什么去应对恐怖主义?本次笔者不想仅仅评论比利时这一个国家的安保问题,而是把布鲁塞尔当成“欧洲之心”,审视欧洲整体应对恐怖主义的能力。比利时民众为恐袭受难者祈祷
为什么受伤的一直是欧洲?
自二战之后,欧洲传统列强就一个个都从巨人被打成了矮子。苏伊士运河危机、奠边府战役、阿尔及利亚独立、印巴分治等一系列事件,使得欧洲各国意识到,对外干涉扮演大国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所以“矮子”们意识到,必须紧紧地抱在一起,才能在“巨人”中间生存。但似乎抱在一起这么多年了,虽然成果不可谓不丰硕,但可怜的欧洲各国还是命不由己。谁还记得自打“阿拉伯之春”以来,欧洲为这场“普世价值狂欢”付出了多少代价?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扣关,犯罪率上升加上经济负担增重,而且巴黎和布鲁塞尔接连遭受恐袭,欧洲成为中东乱局中除中东国家外的第二大受害者。但是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美俄在中东直接打击ISIS,而且是叙利亚内战的两个幕后博弈者,他们俩受的伤反而小于欧洲呢?
首先是地理原因。来自中东的难民涌向欧洲最容易,美国在大洋彼岸高枕无忧,而俄罗斯除了有几座横在欧亚两个大洲间的山脉之外,自身的经济形势和国内环境也不会吸引难民。也正是因为地理原因,欧洲和中东从来都像邻居,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从来都是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的冤家。所以,地理条件和历史渊源都使得接收中东难民这个倒霉差事,欧洲不想接也得接。
其次是现实政治原因。欧洲的一体化拉近了欧洲各国的距离,但同时也为跨国犯罪和国际恐怖主义降低了成本。每个成员国的反恐能力、情报搜集能力和政府执行力都参差不齐。只要有某个“猪队友”没履行好职责,自己做得再好也会躺枪。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有很多人希望脱离欧盟的一个原因。
最后是态度问题。欧盟比起美俄,在恐怖分子眼里就是个“软柿子”,欺负它成本最低。如果同样规模的恐袭发生在华盛顿或者莫斯科,我相信ISIS的所谓“首都”拉卡除了会被炸弹洗礼,某些头目可能还会被无人机定点清除或者被特种部队跨境抓捕。美俄对于这种挑衅的报复一定会更加猛烈,ISIS一定会为自己的挑衅付出代价。但恰恰是欧洲,可以随便欺负。因为上次巴黎恐怖袭击,就算是欺负了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也只是形式上执行了空袭任务做做样子。人们短期内会悲伤和恐惧,会点点蜡烛,手挽手上香榭丽舍大街感动一下自己,对于ISIS的打击却不了了之。法国人民就是这么浪漫地一点点让时间治愈一切。所以恐怖分子可以说根本不怕欧盟。
布鲁塞尔一片狼藉的爆炸现场
欧洲的“牙齿”在哪里?
其实欧盟自己是有武装力量的,1992年德法首脑会晤宣布成立欧洲军团,经过多年组建和探索,在2007年左右初具规模,英法德三国是这只部队的主体,组建方式也只是把自己的军舰、装甲部队等作战单位编入一个所谓的“快速反应部队”。虽有数万之众,机械化部队,装甲部队一应俱全,但装备繁杂,互相之间难以互相补给和统一维护。人员和部署区域分散,指挥权形式上落在欧盟委员会,拥有一个形式上的指挥官,还设有一个形式上的欧盟国防部长。所以,事实上欧盟各国的军事行动仍然各行其是,无论是阿富汗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或者空袭利比亚和ISIS,英法都是以自己国家的名义发动进攻,而非在欧盟框架下执行集体任务。
<p style="TEXT-INDENT: 2e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