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百余名流浪者等待亲人认领
【有啥说啥-渭南论坛】[摘要]由于口齿不清并且无法找到其家属,他们只能滞留在救助站内。深圳救助站内,三名滞留的身份不明流浪者坐在长凳上休息,由于口齿不清并且无法找到其家属,他们只能滞留在救助站内。南都记者 霍健斌 摄
南都讯 记者喻映雪 寒潮袭深,当你裹紧衣服、匆匆赶回温暖的家中时,你可能没有想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寒冷的街头无家可归,只能蜷缩在桥洞、地下通道等地避寒。这时,救助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温暖的庇护所,是他们临时的家。昨日,在深圳市救助站内,南都记者见到了这么一群流浪者,他们有的年老体弱却无家可归,有的因神志不清而有家难回。
百余名流浪者身份不明
昨日,南都记者在市救助站看到,受助人员的宿舍是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摆放了十几张床位,由于天气寒冷,不少受助者躺在被窝里休息。屋外的就餐区,有两三名受助者在此看电视打发时间。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透露,目前,该站共接收了20多名受助人员,其中有4名身份不明。这些受助者多是通过派出所、街道办、市民援助、社工劝导等途径,被送来救助站。市救助站为他们免费提供食宿,并发放新的衣服和鞋子。寒潮来袭,市救助站还准备了棉被、棉衣等抗寒物资。
据了解,去年市救助站共接收受助人员17000余人次,为需要帮助的无家可归者提供临时性的救助。按照规定,受助人员在救助站的最长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但事实上,对于那些没有自理能力、无法找到亲人的受助人员,市救助站会根据他们的情况延长救助期限。“最长的有滞留两三年的。”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对于长期没有能找到亲人的,救助站会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为他们提供安置。目前,市救助站接收的无身份信息受助人员超过了百名。由于市救助站正在进行旧楼改造,现已将大部分人员转移至大鹏新区的一处安置点进行安置。
滞留受助人员多数难以交流
一位来自广西的流浪者昨日上午刚刚被送来市救助站,他没有身份信息,看上去年龄在60岁上下。当南都记者试图与其交谈时,他张开嘴,用手指着嘴巴,向记者示意自己不能说话。据一旁的受助人员表示,这位老人有语言障碍,能听见别人说话,但自己却无法表达“可能智力方面也有些问题”。
在市救助站内,像这位老人一样身份不明的受助者还有三位。“他们有些是自己走失了,有些是遭家人遗弃,有些由公安部门送过来。”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身份不明、滞留在这里的受助人员多数表达不清楚,无法交流,有的是聋哑人,有的存智力残疾。由于受助者本人不能提供有效的身份信息,寻找受助者身份成了救助站的一大难题。
据了解,除市救助站外,深圳宝安区、龙岗区救助站也都面临这一难题。昨日的《南方都市报》上,刊登了由宝安西乡黄田派出所发出的7份寻人启事,寻人的对象都是来自宝安区救助站身份不明的受助者。这7位无名氏均为男性,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60岁,都存在精神异常的状况。宝安区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希望知情人提供线索,盼他们的家人早日前来认领。
故事
亲人失散14年,救助站内终团圆
据了解,对于无身份信息的救助者,救助站通常会通过问话、救助寻亲网、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方式为其寻亲。尽管寻亲之路注定艰难,但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会一直查下去,不放弃希望。
2016年1月23日,深圳迎来几十年一遇的寒潮,市民政局、市救助站全城寻找露宿者。在街面救助期间,深圳北站工作人员江先生在高架桥桥底下发现一名衣衫褴褛、精神恍惚的流浪男子,于是将该男子送到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当时天气寒冷,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即安排这名叫刘某永的流浪男子入站暂住,保障他的食宿等基本生活,并努力帮其查找亲属。
由于刘某永存在智障情况,且在外流浪多时,语言表达、书写文字等能力退化严重。社工只能用说、写、点头等多种方式鼓励他并与他积极沟通。经过多日来锲而不舍地了解、询问和鼓励,刘某永终于写出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和模糊的地址信息,寻亲小组通过打电话、上网查、联系公安派出所户籍查找、微信照片核对等,终于找到了刘某永的家庭信息,并联系上了他的亲人。
2月22日正值元宵节,刘某永及其哥哥、姐姐在深圳市救助管理站相认,失散达14年之久的亲人终于团圆,哥哥姐姐流着眼泪对深圳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表达了感激之情。
“能看到这些流浪无依的人找到亲人,结束漂泊最终有个归宿,这是救助工作人员最感欣慰的事情。”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未来,他们将尝试和警方合作,通过DNA数据采集和比对让更多流浪者找到家人。
近日气温骤降,这些衣食无着、漂泊不定的流浪者的生活也将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如果您在街头遇到流浪者,请及时拨打市救助管理站电话0755-82433326、0755-82434840。
(南方都市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