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怎么看待中国电影?高票房因为自我封闭
票房24亿《捉妖记》是中国2015年最有代表性的电影
时光网讯2015年,对中国文化产业成长贡献最大的理所当然是电影产业。近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超过440亿的消息。一时间,中国电影似乎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2015年7月16日上映的电影《捉妖记》票房突破了24亿,成为2015年最有代表性的电影。继而,下半年影片《夏洛特烦恼》、《煎饼侠》、《寻龙诀》、《老炮儿》也都表现格外抢眼。
不过…
作为一个“歪果仁”,特别还是作为中国近邻的韩国人,最近笔者常在思考,想对蒸蒸日上的中国电影市场这风风火火的2015年说几个“为什么?”
- 为什么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有了爆发性成长趋势?
- 2015年上半年都消无声息的中国电影,为什么到了下半年开始情况逆转?
- 为什么《捉妖记》打破票房24亿?
而当这种思考有了我的“结论”,笔者感觉无异于是向国产电影泼冷水。
说出来担心被拍砖,想想还是有点怕怕的!
但作为一个“北漂”多年的女博士,什么风浪没经历过,怎会轻易被吓到。
Q
为什么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有了爆发性成长?
A
我的回答:因为资本。
可以断言,中国电影市场最高点绝对不是2015年。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将会比现在还要增长几倍,其潜力和可能性是公认的。而2015年的“高”,只是一种“虚高”。
文化商品只有在人的基本欲求(衣食住行)能够得到解决的时候才可以进行消费。中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5年则进入新常态。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关注文化商品。而各大企业在资本实力逐渐壮大以后,开始把领域扩大至文化产业。企业的经营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因此不会做不赚钱的买卖。文化产业对他们而言,如果经营的好等于“下金蛋的鹅”。与其他产业比较,以相对更低的资本金得到较大经济利益是文化产业的特点。因此,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时候,资金流动会变得更活跃,市场会有所发展。实际上,一、两年前开始以BAT为首的企业就开始与电影相关企业合并及投资电影产业,最终激活了电影市场。
也就是说,因为不差钱,有钱就要拍电影。但是问题来了,钱有了,可由于专业性并不强,行业水平相比世界最高水平还有差距,于是产生了一个大大的泡沫。当然这也与国产电影的保护政策有关。缺乏竞争,造成了“温室养花”的效果。中国的硬实力增速迅猛,并且会越来越强,但软实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没有钱拍不了电影,但也不是有钱就一定能拍好电影。所以,票房高,是资本膨胀的必然,是虚火旺盛的结果,440亿并不代表中国电影产业相较从前有什么本质变化。
Q
2015年上半年悄无声息的中国电影,
为什么从下半年开始逆袭?
A
我的回答:因为保护。
中国每年能够上映的海外电影仅为34部,而暑假期间6~8月份被指定为限制外国电影的“保护国产电影之月”。因为这样的政策,能够打破亿元票房的中国电影大部分聚集在下半年,上半年则是好莱坞电影发挥了较好的成绩。下半年少了海外电影的竞争与冲击,国产电影自然得到了机会。
2015年度上半年票房资料
2015年前6个月内地市场上映影片156部,报收票房约201亿元,无悬念缔造了历史新高。其中,进口片收入107.8亿元,占比53.5%,国产片收入93.6亿元,占比46.5%。在影片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国产电影的票房却仍低于进口片。
随着《速度与激情7》达到24亿元,打破了2015上半年最高票房,然后是《复仇者联盟2》为14亿,《侏罗纪世界》为12亿等,都是好莱坞大片,连《超能陆战队》和《哆啦A梦》等动漫电影也超过了5亿。
不难想象,倘若失去政策庇护,国产电影将会是怎样的状况。
在此说句题外话,在中国,很多影视工作者总是埋怨主管部门的限制过多,这也不让拍、那也不让拍,说这样的限制不利于创作。作为一个局外人,对这种埋怨,笔者特别想替影视主管部门说句话。请埋怨者换个角度想想,若不是因为相关部门的“庇护”,若不是因为“国产电影保护”的存在,国产电影恐怕在一段时间内会处于寒冬吧。倘若直接和世界接轨,一大部分电影人恐怕日子更难过吧。要和世界接轨就彻底接轨,有“彻底打破重构”的决心,不能一边让爸妈保护,一边又不想听爸妈的话。
去年中影与美国电影协会签署了一项协议,也许能推动美国大片配额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配额。若真是如此,彻底让市场说话,中国的电影公司靠“拙劣的剧情”+“粗糙的制作”+“不会演戏的小鲜肉”来糊弄消费者的时代也终将成为历史。想想还是很期待的。中国不是有个词“不破不立”么!早破,才能早立!
Q
为什么《捉妖记》能打破24亿票房?
A
我的回答:因为封闭。
中国的电影市场相对封闭,大多是自产自销,也得益于内地市场巨大。可由于电影制作实力有限,国产电影很难打入国际市场。不难想象,现实中脱离中国内地市场的中国电影其处境恐怕十分悲观。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过《捉妖记》,还是以此为例,抛开那些票房虚造的传闻,即便一切属实,设想一下,如果下半年打破最高票房记录的这部电影在上半年与好莱坞大片较劲,那么还能有今天的《捉妖记》吗?再设想如果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国外,这部电影也能炫耀24亿的竞争力吗?
答案一定是:NO!
说到底还是因为封闭环境下,自产自销的市场足够大,而且还自我保护。
我们不妨看看国产电影在海外的表现,就以笔者最熟悉的韩国为例。以下数据是历年在韩国上映的中国电影TOP10的结果。
2015年韩国市场华语片表现很差
韩国总人口大约有5151万人。韩国票房都是按观影人次来计算,而不是按电影票销售收入。一般达到顶峰的作品标准为是否超过千万观众。不过,如同从数据中所看到,在韩国上映的历代华语片来说,愿意观看华语片的观众人数非常少。有人说评价电影不能以单纯的数字来评价,但是既然今天谈论的是商业电影,那么赚钱最多、观众最多的电影就是赢家。
在韩国,电影市场对于本土电影和引进电影的态度与中国完全不同。韩国对于本土电影的保护度很低。
其实韩国曾经也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境况,但韩国也清楚的知道“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于是对自己下了一次狠心。从2006年7月1日起,韩国本土影片配额(screen quota)从146日(1年的40%)减少至73日(1年的20%),尽可能让市场说了算。如果外国电影非常有趣,完全可以通过电影经纪公司上映。唯一的前提就是“如果电影非常有趣”。韩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整体评价较低,愿意购买中国电影在韩国播放的经纪公司越来越减少。简单地说,因为没有喜欢中国电影的观众,赚不了钱。于是中国的国产电影就在自己庞大的市场中自产自销,这样的内部循环显然对于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实力、增强中国文化输出动能无益。
那么在韩国,好莱坞电影有什么样的成绩?
在数据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都拥有300万以上的观影人次。
上面的文字可能是对2015的中国电影泼了一盆冷水。不过这些问题是在一个国家电影产业发展道路上必然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也是电影走向国际市场、通过电影进行文化输出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只有这样,中国的电影产业才会长远、健康、良性的发展。笔者始终坚信,中国电影终将成为亚洲的好莱坞,中国电影蕴含着巨大的潜在力,而国产电影前进的征程只是刚刚开始,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嗯?……居然用了“我们”这个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