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888888
发表于 2017-10-5 16:45
孩子好比小树,什么时候浇水、施肥、剪枝都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过期再补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做事虎头蛇尾、言而无信,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养成专注的好习惯了。
066888888
发表于 2017-10-6 21:56
我一直不赞成从前的教育方式,对别人的伤害要忍让,甚至要以德报怨,因为我觉得被伤害后不反抗,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恶的判断,让伤害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随意被伤害,其实就是一种本能。
066888888
发表于 2017-10-7 21:44
有很多父母比孩子更接受不了失败,有时孩子面对失败时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但父母非常在意,经常最后逃掉的都是爸爸妈妈,这样的一种逃避,是孩子成长最大的障碍。
066888888
发表于 2017-10-8 22:15
关于吃苦
学习苦不苦?我的很多学生说:“老师,我们每天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苦读,嗓子都背哑了,双手都写残了,还要承受各方面的压力,能不苦吗?”
这就叫吃苦吗?什么叫吃苦?
想一想西部的那些穷孩子,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学习资源紧缺,寒冬腊月在没有暖气还漏着风的教室里学习,双手都冻得浮肿了,也不放弃。
再看看讲台上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的老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建筑工地上忍受烈日暴晒挥汗如雨的打工者,寒风中叫卖蔬菜水果的商贩,还有你粗茶淡饭、累得弯腰驼背的爸爸妈妈。
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冷了有暖气,热了有空调,这能叫吃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也能叫吃苦?在宽敞明亮、干干净净的教室里学习,这能叫吃苦?认真地看看书,学学习,算吃苦?
如果这就是你吃苦的底线,那你这辈子就只有仰视和羡慕嫉妒别人的份儿了。
066888888
发表于 2017-10-9 21:10
学会阅读
学会速读和精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或者一个单元的目录、图解和插图,提前了解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阅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特别要弄懂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梳理好知识要点。
066888888
发表于 2017-10-10 21:39
感恩之心,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通过感恩教育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付出给自己带给的快乐。当孩子们感到他人的善行时,就想到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得暗示,使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066888888
发表于 2017-10-11 21:28
一位资深的班主任曾这样告诉我:“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这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无一例外。”
孩子走进学校开始,老师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被老师重视的孩子,成绩更优秀,自信心更强。无论在智力还是性格的发展上都会更好一些。
而一旦被老师忽略,孩子不仅会成绩下降,出现自卑情绪,在人际交往上也容易有障碍,有些敏感的孩子甚至还可能会自暴自弃。
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并不仅仅取决于孩子,某种程度来说,甚至受家长影响更大一些。
066888888
发表于 2017-10-12 21:45
01
语文学习十大习惯
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066888888
发表于 2017-10-13 20:09
当孩子没有受到特殊关注而产生失落感时,家长应保持冷静,运用智慧做好“补台”的工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悄悄地与老师进行沟通。我同事的处理方法就很好。其实我想,即使没有那条短信,家长在孩子面前编一个“善意的谎言”,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的艺术。如果家长不能保持冷静和理智,情绪上流露出对学校老师的不满,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发一通牢骚,使孩子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了成见,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066888888
发表于 2017-10-14 22:20
教育,不应该走极端。就如同道家一样,平衡才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保证了孩子的物质生活,他们才不会贪婪;让孩子吃点苦头,他们才懂得谦虚;让孩子学音乐美术,孩子懂得了高雅和品味;让孩子受点挫折,他们的灵魂会更加坚韧;孩子经常旅游,他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