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如鼠 发表于 2016-3-6 11:24

当代雷锋形象的“回归”:从政治形象到超级英雄


资料图:这是雷锋流传较为广泛的一张“标准像”。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中新网3月5日电(宋宇晟)伴随着“学雷锋日”的临近,多家地方媒体近期推出“寻找雷锋像”相关报道。有媒体对此进行梳理并指出,雷锋像一像难求的情况在全国都很普遍。不过,雷锋形象并未就此消失,而是在经历重构后以新的形式融入了当今社会。

资料图:雷锋经典形象。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雷锋精神:两个核心与各有侧重
“雷锋像一像难求”,这与革命年代雷锋的境遇相比确实有不小的差距。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吕鹤颖的相关研究就指出,“雷锋精神”基本可以归结到两个核心,即忠诚于党及其领袖,忠诚于国家及其人民。
而在两个核心之外,“雷锋精神”又存在诸多侧面,不同时期的雷锋形象和雷锋精神也在保持其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各有侧重。
对此,该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雷锋精神的重点是突出雷锋的忠诚,强调雷锋爱憎分明的阶级斗争觉悟;而到了1977年,主流媒体对雷锋精神的阐释则侧重在和“四人帮”斗争的方面,同时也涉及到学习雷锋和“四化”建设的关系;1987年,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余秋里又曾将雷锋精神阐述为“抵制自私自利、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的整体利益,必要时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资料图:雷锋经典形象。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雷锋形象的重构:从偶像回归普通士兵
此后,被赋予在雷锋形象之上的政治内涵日益减少,其道德内涵愈发为人们所关注。
与此同时,雷锋形象背后的“大公无私”“勤俭节约”等道德内涵,与今天市场化的社会现实相比,显得“不合时宜”。功利化、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盛行也进一步加剧了雷锋形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鸿沟。“雷锋精神已过时”之类的言论也频频被提及。
然而在新的时代,雷锋的形象并没有悄然远去,通过重构,一个更丰满、更有血有肉的形象跃然纸上。
面对曾聒噪一时的消极声音,媒体也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例如,《环球时报》去年就采访了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驳斥污蔑英雄风潮”。
文中对于“照片摆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回应。对此,乔安山称,雷锋的照片“不是没有”摆拍的,“但这和造假是两码事,比如雷锋送老大娘,都半夜了,也不可能当时就拍下来,人家来感谢了,这才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拍一张照片”。
事实上,雷锋的形象正是在不断的重新建构中,逐渐变得丰满、立体起来,并从之前的刻板的楷模形象,回归到一个阳光、向上的普通士兵。
例如,2013年,原沈阳军区摄影记者、被称为“雷锋专职摄影师”的张峻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雷锋“爱美、直率、热情、豁达,闲不住,到哪里都帮人家做事”。“在营区,闲了就掏厕、帮厨;在火车上,就帮列车员打扫,送水。所以,送大娘回家,给伤员送饭,替战友汇钱,这些事,在雷锋那里,都是自然而然的。”他说。

资料图:网上热卖的“雷锋帽”。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当代雷锋形象的“回归”:消费符号与超级英雄
在这个过程中,雷锋的形象完成了重构。虽然如今“雷锋像一像难求”,但雷锋形象已经融入到当代社会中。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雷锋,还能够以消费符号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雷锋帽、雷锋包、印有雷锋的明信片等各种衍生物品,颇受欢迎。

资料图:微电影《雷锋侠》海报。
另一方面,民间也开始对雷锋的形象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2011年,一部名为《雷锋侠》的微电影在网上走红。该片讲述了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清洁工郑英雄,为了父亲和爱人,化身“超级英雄”雷锋侠,做一些力所能及、鸡毛蒜皮的好事。2013年,该片导演又推出了《雷锋侠2:热血雷锋侠》。在豆瓣网的剧情简介中,还将“雷锋侠”与美国的超级英雄超人、蜘蛛侠、变形金刚等对比,并写道“中国的超级英雄才能拯救世界”。
显然,这部微电影将雷锋的形象、当代中国人的故事与好莱坞超级英雄的模式相结合,试图将雷锋塑造成“中国的超级英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代雷锋形象的“回归”:从政治形象到超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