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凉赋
粤西名地,隋时古郡,今之高州。昔隋郡治,据今恩平、阳江之交,后之政经西迁,郡治中心,逐移高州境内。高州始名南朝梁代,因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之山色美景,故名高凉。高凉,千年古郡,东邻南海,容百川之盈而豁聚;南衔鉴江,纳鉴水之澄而明清。东北高踞若盘龙,西南低垂如伏虎,瞰之翩跹如彩蝶,高凉文化悠远,历史浩瀚,福地祚长,鸾鸟自歌,人杰地灵。古有潘仙炼丹,治病救人,医术泽被南陌。后又红妆冼氏,桴鼓亲征,持德匡扶社稷。先人固有风骨,黄老浮屠并崇,尊师重礼成风。政府继往开来,见贤而思齐焉,敬先辈之楷模,怀弘文之众望,由是修冼庙,筑碑廊,承冼氏爱国之义举,拓古城追德之新风,弘扬华夏之精神。
古今兴废,星移物换,粤西古之名郡,旧貌逐换新颜。由东登临笔架山,笔架凌空,蜿蜒盘旋,登于山顶,舒筋振臂,则觉万物存乎一新,华气森而神清目朗。俯视高凉新城,极目辽阔,高楼广厦,鳞次栉比,人流不息,香车簇簇。西游之观山寺,城之二面,鉴水环璧,蜿蜿蜒蜒,澄明如镜。清幽山寺临水傍倚,掩隐密林。巍峨宝塔穿云耸立,崇崛西岸。假整以暇,登塔远眺,看远山云融天低,观鉴水鸥翔鱼跃。天高日回,迴龙伏之远岫,雨歇云收,江烟隐却渔舟。观夫水气升腾,川树墨郁沧葱。江水澹澹,烟波淼淼,江渚白鹭娴飞,碧水逸舟浮游。兹呈一派祥和之景。
今逢盛世,政通人和,官之以民为本,八方招贤聚福,民之以德厚物,六合是为和美。高凉人与时俱进,广筑巢,频引凤,兴建路,纳良商,招商繁荣高凉经济,追德振兴古郡文化。高凉群山森然,四季如春,佳果丰盛,产岭南三大名果,东之长坡古镇,盛产香蕉。毗邻潘仙旧地,浮山之隅,盛产荔枝、广结龙眼。时维六月,漫山遍野,佳果满枝,披红挂绿,果乡不负盛名,商运车辆往来穿梭,络绎不绝。斯夫高凉人,生于斯,长于斯,享秀水之泽成其俊美,润文化之雨乃化春风,故高凉名校林立,腾龙起凤之士辈出,济世安邦之才难计,古往今来,传世英气,延祚至今,如百花之争艳,如百舸之竞游。
盛世此时,穹天福眷,神明辅德,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时不我待兮,心怀盛乡者,居庙堂之高,亦怀乡草之寸心;处江湖之远,更念先辈之春晖;天道酬勤,心怀感恩,我辈兹今,应勤奋努力,需顽强拼搏,乘新政之清廉,效逐凌云之志,上下同心,振兴我辈高凉,方得不愧对兮,粤西名郡之美名耶!
此文若放在三四百年前,乡试中举是板上钉钉的事;能否夺取一“元”,是解元还是亚元就不好说;以此文参加会试,能不能及格也不好说。我不是三四百年前的考官,何以有此想法?请听我略略说来。
此文展现的词句正宗深邃,布局规矩在理。人欲达此境,非十数寒暑之功而不能至,无先天之聪慧亦不可达也。及至此文之失,我觉得此赋都快写成庙宇的“祝文”了,把好话说尽开去,没有的来个无中生有,尽量冠冕堂皇就可,比如“腾龙起凤之士辈出,济世安邦之才难计”。 劏猪佬1 发表于 2016-2-23 11:13
此文若放在三四百年前,乡试中举是板上钉钉的事;能否夺取一“元”,是解元还是亚元就不好说;以此 ...
呵,前面的赞扬可忽略不计,但如果说到赋,那则应了解多些,我在另坛里说:赋有四六言之称,词辞浮丽,擅于排比,对偶,极富铺排,极究文采,而现代通常写赋之人鲜少。而此“裤”是一晚而蹴,词辞并不考究,内质羸弱,赋以“大”为美,以“诵”为美,以“铺陈”为美,以“夸饰”为美。所以此赋欠缺的还是铺排,以史料为夸,还得大大地铺排夯实才可,可恨就没看过高州县志。“汉大赋具有形式华丽淫靡的特点。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文章之士刻意为文的产物。”写赋,其实就是作赋,因为是“作”,所以这种堆砌词藻的文体才没落,它不求真,而是求诵,所以高州“腾龙起凤之士辈出,济世安邦之才难计”这话毫不为过了。 表示看不懂,太高大上了。。。 高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