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宝还是那个阿宝,《功夫熊猫》却不再是那部《功夫熊猫》
当年《功夫熊猫》横空出世的时候,媒体曾经下过一个很煽情的标题:“一封好莱坞献给中国的情书”。8年过去了,情书写到了第三封,标题可以改一改了:“一封中国写给自己的情书”。这几年,随着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海外票仓,好莱坞电影里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钢铁侠2》出现了中国特供版,《变形金刚4》把大决战放在了中国香港。对中国观众的示好,明显得就像拿着一束玫瑰等在女生宿舍楼下的纯真男生。然而这种示好有时会马屁拍到马腿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BBC出品的《神探夏洛克》,“马蹄内翻足”这个梗被中国观众疯狂吐槽了无数次。然而中国观众显然很享受这种“我堂堂中华要让四方来贺”的体验,《云中行走》里一行人最后庆功的选在中餐馆,尽管这可能不是刻意安排的,但电影院里很多观众一边偷笑一边读着餐馆里的中文,显然戳中了他们的点。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赞美梦工场的高瞻远瞩,早在2007年他们就想到了要搭奥运的顺风车,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次年上映的《功夫熊猫》大获全胜,熊猫阿宝昂首步入世界最著名动画形象之林。仔细琢磨一下你会发现,阿宝虽然是只最中国的熊猫,但骨子里却是一个真正的美国少年,无论是阿宝最爱的吃宝子大赛,还是阿宝与浣熊大师、神奇五侠的相处模式,还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都是美国式的,而不是中国式的。这种“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显然非常好,于是《功夫熊猫》系列一直延续了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制作方式。这一系列的成功也在于此,它真正取悦到了两国观众:中国观众看到的是浓浓中国风的外表,而美国观众看到的是美式价值观的内核。
等到了第三部,阿宝还是那个阿宝,但《功夫熊猫》却不再是那部《功夫熊猫》。《功夫熊猫3》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不再是一部好莱坞电影,而是历史上第一部由美国与中国合拍的正式动画长片。而从电影的成色来看,无论是故事的流畅、笑点的密集、搞笑之蠢萌贱萌还是情感线之丰满,都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电影结束之后,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着片尾字幕里那一片一片的中文名字,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中国人其实可以做出好的动画片来。
但是,且慢!这并不代表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更不意味着“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的话,要让全世界听话”,阿宝身上虽然有着三分之一的中国血统,但这是一部由好莱坞提供故事、韩裔女导演全面掌控、中国动画师通力合作的作品,《功夫熊猫3》的成功,和苹果手机的热卖一样,中国付出最大的,依然是劳动力。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跟《功夫熊猫3》的全年龄段接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动画这些年依然走不出低幼的怪圈,虽然《喜羊羊与灰太狼》今年没有如约而至,但《熊出没》却依然在大电影上讲着低年龄层的笑话。即使去年《大圣归来》给中国动画挽回了一些面子,但这部电影的成功有着极大的偶然性,成功之后电影背后运作团队的分崩离析,让这一成功有了一点昙花一现的气息。抛开这些不谈,一部动画片的胜利,不代表整个中国动画片的胜利,正如一个刘翔拿到了世界第一,中国体育在田径赛场上仍然实力欠佳。一天不换掉意识领域的短板,一天走不出低幼的阴影,中国动画片永远不可能有质的突破。
值得欣慰的是,关注中国动画的人都知道,论技术与人才,我们并不缺,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多年之前《蜡笔小新》等动画片的前期制作基本上都是由中国人完成的,你能看出它其实是made in china吗?虽然从《功夫熊猫3》的人员构成来看,我们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电影的上佳质量,已经足以证明:中国动画已经有了这样的实力。
《功夫熊猫3》这样一部合拍片在中国和美国同步上映,也算是“中国电影”进军美国的又一种形式。当然,现在说这是一封“中国献给好莱坞的情书”还为时尚早,它更多的是中国动画人写给自己的一封情书,这封情书的大体意思是:不要卖苦情,不要卖人情,不要拼“世界动画分钟数第一”的虚假名头,不要在意识上钳制创作者的思维,老老实实从商业出发,从技术和故事出发,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跟《功夫熊猫》一样好看的中国动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