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账号已注销 发表于 2016-2-2 11:19

猴年看猴:除了六小龄童我们还能看什么?

六小龄童到底上不上春晚的话题,近日来持续发酵。春晚导演吕逸涛的微博遭百万粉丝狂轰;网易娱乐举行投票活动,显示九成以上网友支持“大圣”上春晚;百事可乐也借势推出一则时长六分钟的纪录片广告讲述“猴王世家”的故事,令观众大呼“感人至深”。在农历丙申猴年前夕,56岁的六小龄童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甚至发展成为大众对猴年的唯一寄托。
其实,六小龄童已于1988年、1992年(猴年)、2004年(猴年)三度登上春晚舞台,其中还有一年的春晚完全是以《西游记》为主题策划的,可见“猴王”的号召力并不是没有被发挥过。加上每年在央视各套重播数遍的86版《西游记》,六小龄童似乎从未离开我们的视线范围。那为何还会有微博评论中的攻击和咒骂,网友投票时所言的“不想再等12年”呢?为什么百事包装拙劣的商业策略反而得来一片叫好?当猴年来临,除了六小龄童,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别的可看了吗?
86版电视剧《西游记》自开播以来,就成为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从当年带给观众极大震感的视觉特效,到许镜清先生开创电子乐与民乐搭配先河的天才作曲,再到简介有力的叙事、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它体现出超越时代、技术局限的整体成就。而导演亲赴“绍剧猴王”六龄童家寻访来扮演的六小龄童章金莱,更是全剧的制胜核心——一个仗义真诚、有着“火眼晶睛”的孙悟空。通过这一版电视剧,《西游记》也从一部内涵多样的明代小说,被提炼成一个讲述唐僧师徒战胜妖魔鬼怪,最终取得真经的简单故事。
相较于“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这个励志神话显然更受民间欢迎,也容易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青睐。《三国演义》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政治厚黑学,人艰不拆;《红楼梦》太悲情,其中的官场腐朽和人的没有出路的处境,未免令人消颓;《水浒传》最不好,官逼民反的黑暗历史已经过去,现在要建设的是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尽管《西游记》的原文中,有借描绘他国情形讽喻彼时国内政治的倾向,亦有玄奘这个情僧时时被人招驸马、处处被请去娶女大王的“风花雪月”,但它对于树立“东土大唐”的民族自尊,发扬“经略西域”的历史传统,以及丑化那些整日怪力乱神的邦邻弱国,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加上天宫地狱的恣肆想象,一路离奇坎坷的志怪见闻,《西游记》更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诗经》已经随着上古汉语的流失而变得佶屈聱牙,能体会《楚辞》里士大夫浪漫情怀的人也是少数,来源于明清市井社会的小说《西游记》,在文化逐渐大众化的历史潮流中,当仁不让地形塑了我们对传统的认知。而身为电视剧中最抢眼的人物,孙悟空的形象伴随同样源自民间、并逐步加强的“猴文化”崇拜,日益深入人心。天时地利人和,表演艺术家章金莱老师被卷入历史漩涡的中心,是为他“义不容辞”的勇敢担当。
在百事可乐的广告中,六小龄童娓娓道来他的太爷爷如何在田间地头耍猴戏,爷爷爸爸如何成为地方曲艺中的“猴王”,表现出一个普通的江南家庭历经四代的坚持和积累。而他之所以能成为电视荧幕上的“齐天大圣”,是由于原本要继续演戏的二哥罹患绝症,他才开始接过担子。导演来找他父亲,父亲指定让排行最小的他来演,并亲自教,才有了他后来的事业。这一论述充满了家族使命感,也显示了在一个没什么选择的年代里,一个人要有所成就,所必需的机遇、背景;加上他后来的紧盯乒乓球苦练眼神的经历,又在论述里加入了个人的努力——一个内涵完整的“中国梦”由此完成。新一代“猴王”破石而出的故事一如唐僧师徒最后取得真经,同样激励人心,却显得这个国家鼓励的成功模式多么刻板而单一。等待等待再等待,苦练苦练再苦练,个人创意和挑战精神必需从属于既定的规范和秩序,否则任何的成就都无从谈起。
在这样的思路下,形式或内涵新颖创作将难以得到重视;而单一的评判方式,也将人们引入千篇一律的重复中。《西游记》的文本早在明代已大功告成,它的电视剧已是1980年代创作的成果。如果我们至今仍将它奉为不能超越的经典,并安然于它神圣的历史定位,只能说明当今时代的文艺创作陷入了何种荒芜的程度。前辈电视摄制人员要在现场点烟火扔炸药完成的特效,如今只要幕布前完成拍摄再加后期就可以实现;前辈演奏家用琵琶扬琴灌录进去再混缩电音的主题曲,现在可以全部用数字虚拟乐队完成。但是我们时代仍没有以有别于六小龄童成功的模式,出现特征上更为吸引人的艺术家,可见技术的提升无法帮助人们克服内心的闭锁,一种自上而下高度统一的氛围无法孕育出健康的文化产业。

西游春晚
难以想象在一个价值观如此多元、知识经济被如此肯定的时代里,对“美猴王”的一元崇拜可以达到如此举国皆同的程度,对作为儿时记忆《西游记》的旧账重翻会成为年轻人的最大乐趣之一。或许这个猴年,我们除了六小龄童以外真的什么也看不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猴年看猴:除了六小龄童我们还能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