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萌萌的家 发表于 2016-1-28 11:20

叶匡政:为什么七零后作家的成熟姗姗来迟?


为什么七零后作家的成熟姗姗来迟?
刚刚结束的图书订货会上,诸多名家新作纷纷上市,其中,七零后作家亦有几部长篇问世,但相对于前辈,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中国当代的作家群中,七零后可能是比较尴尬的一代,比他们更早的五零后、六零后早已成名,享誉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已经数十年,并且依旧是当今文学界最重要的主力作家。而比他们更晚的八零后、九零后也有诸多作家早早成名。唯独七零后一代,虽然正处盛年,但是成名的作家并不多,特别是在严肃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有建树的就更少,因此,显得格外单薄。
可以说,七零后生人,成长的时代正好是当代社会最大的变革时代,这样的时代,本应该出现无数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但为什么,七零后作家的成熟却姗姗来迟呢?
七零后作家,或许是最早以出生年代为标签的作家群体,在他们之后,有八零后、九零后,但在他们之前,却没有五零后、六零后。
我的印象中,最早出现七零后作家的概念,当时长春的《作家》杂志,最早出版过一期关于七零后作家的特刊。事实上,在他们之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些作家们,是没有什么五零后、六零后的概念的,直到七零后这个名词出现以后,才有人把之前的作家称为五零后、六零后。
为什么会有七零后这样的概念,把一个年代的作家,以群体的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和当时七零后一代中,个体的作家成名的很少有关。
“出名须乘早”,此前诸多知名的中国当代作家,其实都是如此,不论是莫言、余华、格非、苏童这些今天依旧最重要的作家,还是比他们更早的作家,大多是年少成名,而比七零后更晚的八零后中,如韩寒、郭敬明等,也都是早早出名,唯独七零后,普遍成名的太晚。有人说七零后是夹缝中的一代,生活在六零后的阴影中,又没有八零后的市场号召力。
其实说他们是文学退潮中的一代,或许更准确。七零后成长、成熟的时代,正好是当代社会中文学开始衰落的时代。在他们之前,文学和公共文化的分野还非常小,文学在许多方面承担着公共文化的功能,那时候公共媒体的概念尚未成熟,时评、杂文等等影响力也还不足。
人们对于社会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文学作品,反过来说,人们发表意见,发出声音的途径,也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学,文学在某些程度上就代表着民间的声音。
但是到了七零后成长的时代,文学已经渐渐开始从公共文化中后退,虽然仍旧还有自己的地位,但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小。影视作品更多地承担了公共文化的功能,而大量的时评、杂文承担了表达意见、发出声音的功能。
文学的地位下降,作家的影响力当然也就变小了,成名不易,或者只是在文学圈里有名,但却无法在公众中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叶匡政:为什么七零后作家的成熟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