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风雨兼程 中国白酒30年发展报告
值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之际,受协会领导委托,红高粱论坛行业内独家全文首发《中国白酒三十年发展报告》。三十年为国为民,三十年保业执言,三十年风雨兼程,在此祝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生日快乐!一、白酒三十年发展历史概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地区在私人烧酒作坊基础上相继成立了地方国营酒厂,中国白酒产业发展从此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由私人经营的传统酿酒作坊逐渐向规模化工业企业演变,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白酒产业发展速度缓慢,1949年我国白酒产量为10.80万吨,到1983年产量达到290.17万吨,34年增长26.9%,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从1949年到2014年,中国白酒行业走过65个春秋,其中能够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阶段,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最近30年,即1985年之后。30年间,白酒行业总体来说呈现出“一张一弛”的螺旋式发展特点,即快速发展一个时期,随即进入一个调整阶段,经过徘徊和积蓄力量,再进入下一个快速发展期,表现出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节奏。
从1949年末到1985年的35年间,白酒产业初步奠定了今后的发展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力量准备。在1945-1950年期间,全国各地的酿酒作坊相继合并组建成酒厂,这是白酒业初具雏形的阶段。
第二,技术准备。20世纪50、60年代,全国开展以总结传统经验为特征的大规模白酒试点研究,包括烟台试点、茅台试点、汾酒试点和泸州老窖试点。70年代的时候,又展开了酿酒机械化改进,80年代到90年代,气相色谱分析和勾兑调味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第三,品牌准备。从1952年开始,国家陆续进行了四次名酒评选,共评出13个“中国名酒”产品,即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汾酒、洋河、古井、西凤、郎酒、全兴、双沟、黄鹤楼、董酒等。这四次名酒评选为中国白酒业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品牌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白酒品牌的基石。
(一)1985-1989年:骨干企业快速发展期.
1985年,我国白酒总产量337.97万吨,白酒企业99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910家,集体所有制72家,其他类型 8家;大型工业企业只有1家,中型企业36家,小型企业953家);职工人数25.14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只有4079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63亿元;利税总额10.67亿元。这个时期,白酒工业与整个食品工业一样,远远不能适应人民消费需要,为解决食品和工业产品供应,国家按照“以放为主”的思路进行改革,不断减少价格控制,陆续放开了绝大部分农副产品的购销价格。1988年,国务院放开13种名烟和13种名酒销售价格,价格体系改革使得资源配置向生产效率更高、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倾斜,激发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各类生活消费品产量开始快速增长。
在这一阶段,白酒行业快速发展的显著标志首先和价格有关,1988年名酒价格放开之前,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汾酒等名酒在价格上相差无几。但从1989年开始,以五粮液为首的名酒企业开始提价,改变了现状,也奠定了今后30年的价格格局。五粮液从1989年至2003年进行了4次提价,相继超越了泸州老窖、汾酒、茅台等主要竞争对手,茅、五、剑成为第一阵营的格局基本形成。在价格上涨仍然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一批名酒企业开始了改扩建工程,如,茅台在1985年至1987年完成800吨/年扩建工程;五粮液酒厂于1986年第二次扩建,产量达到1万吨。这一时期白酒产量持续增加,从1985年的337.97万吨达到1989年的448.51万吨,其间,涌现出了一些明星企业,如汾酒发展迅猛,在1985年即成为全国最大名白酒生产基地,并从1988年开始,连续多年位居白酒行业第一位。
(二)1989-1992年:白酒行业初遇调整期.
为抑制1988年末逐渐开始显现的通货膨胀,国家从1989年开始对宏观经济进行“治理整顿”,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第一次治理整顿。白酒行业也受到较大影响:一是部分靠银行贷款支持扩大产能的企业遇到较大资金压力;二是由于通货膨胀使得部分提价过高的产品令普通老百姓难以承受,不少酒厂销售受到严重影响。
这段时间白酒产量依然保持较低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在行业调整期内也有部分企业产品创新应对市场危机,如古井贡酒集团,面对市场危局,以变应变,连续推出“降度降价”、“负债经营”、“保值销售”策略,在全国白酒行业中率先冲出了低谷。
(三)1992-1997年:名酒和区域优势企业快速发展期.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推动了新的改革发展热潮,白酒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快速发展除了原有的名酒阵营外,豫酒、徽酒和鲁酒板块,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地方优势企业.
在名酒阵营,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开始着眼布局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竞争,价格竞争开始进入了正常轨道,也成为日后常规竞争手段,竞争主角是茅台、五粮液、剑南春。五粮液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营销创新,如买断经营等,1994年以后,五粮液在价格和规模上全面超过了已经连续领先多年的“汾老大”,成为白酒行业新的领军企业。
在地方优势企业阵营中,以孔府家、孔府宴、秦池等为代表的鲁酒企业,将白酒带入广告营销时代。1995年11月,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成为央视标王,这让秦池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徽酒则以高炉酒厂为代表,1994年其实现利税比1993年翻了一番还多,1995年实现销售收入比1994年同期增长10倍。豫酒阵营以仰韶酒业为代表,销售量连续4年居河南省同行业之首,产销量跻身全国同行业前3名。这一阶段,白酒行业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白酒产量从1992年的547.43万吨猛增到1997年的781万吨;不仅17大名酒企业得到市场经济的洗礼,一些地方优势企业也抓住了这个发展机遇期,取得了做大作强的丰硕成果。
(四)1998-2003年:调整与创新.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突发的山西朔州毒酒案,从宏观和微观上使白酒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此后,国家在产业政策层面的一系列举措,如,白酒广告宣传费不予在税前扣除、白酒生产许可制度、从价和从量复合计征消费税、取消白酒上市公司先征后返所得税优惠政策,使得白酒企业雪上加霜,尤其是从量税实施,对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企业造成了几乎致命影响。
为应对艰难局面,白酒企业主动开展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如:1998年下半年开始,五粮液集团在五粮醇买断经营模式基础上,推出大批OEM产品,相继孕育出了五粮春、金六福、浏阳河、京酒等强势品牌;2000年全兴推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水井坊,一举将零售价触及到500元价格带;泸州老窖紧跟其后推出国窖1573,树立了超高端产品价格标杆。水井坊和国窖1573的意义在于,彰显了白酒市场竞争中价格的重要性,同时也揭开了白酒企业双品牌运作的先河。以后,一大批白酒企业在原有品牌的基础上,纷纷推出新品牌,定位在中高价位,运作较早的代表品牌是安徽口子酒厂推出的口子窖。同时,在全方位竞争中浓香型白酒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长期保持了这一发展趋势。
(五)2003-2012年:“黄金十年”繁荣期.
2003-2012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3.9%。尤其是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白酒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个“黄金十年”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2008年,这六年间白酒产业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白酒增速稍缓,但2009年~2012年,白酒又进入超速发展,部分企业增速超过30%,涌现出多家百亿规模的企业,包括茅台、五粮液、洋河、郎酒、泸州老窖、汾酒等;从全行业来看,这个阶段的发展是双轮驱动,一轮是全国性品牌,另一轮是地方优势酒厂,均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全国性品牌中,首先是川酒板块,六朵金花渐次发展,其中五粮液、剑南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全兴凭借水井坊成为阶段性样本,随后泸州老窖凭借双品牌策略、郎酒凭借多产品策略迅速壮大。川酒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地方政府的重视,反过来市场发展好了,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如2010年提出的四川白酒金三角思路,旨在打造宜宾和泸州两个千亿白酒基地。川酒之外,茅台凭借超强的品牌力,不断突破中国白酒价格的天花板,为传统工艺和民族品牌树立了良好榜样,也为整个行业拓展了发展空间;洋河从2003年开始,通过综合性创新,迅猛发展,成为华东地区的发展典范。
继上世纪的90年代之后,在各级地方政府重视和支持下(如湖北提出六年振兴酿酒业计划,贵州提出“十二五”期间白酒作为支柱产业),地方优势白酒企业这再次崛起,并显现出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扎根本区域精耕,实现区域为王;
二是普遍采取双品牌策略;由于扎根本地,多数比较稳健;随后开始产能扩张,大产区、白酒集中发展园区发展较快。从消费或者产品发展来看,白酒在饮料酒中的主流地位日趋稳固,基本成为商务社交活动首选饮品;白酒产品自身也日益多元化,清香型、酱香型、复合香型以及其他个性化香型纷纷涌现,同时,白酒的价格攀升势头也更加明显,整体看,地方酒厂占据了零售价200元及以下价位,而200元以上的价位由全国性销售的白酒品牌占据;此时,白酒价格上限一直由茅台引领,茅台酒零售价格在2012年一度超过了2000元。价格不断冲高,也在社会上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白酒和高消费甚至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随后,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白酒营销渠道上,出现了电商新兴渠道,各种针对互联网的个性化产品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白酒产量2013年达到1226万千升,是2004年的近4倍;销售额超5000亿元,是2004年的8倍多;利润超800亿元,是2004年的13倍多;十年间,白酒行业利润年均增长率超过37%,其中3个年份同比超过50%。2013年平均吨酒出厂价4.09万元,是2004年的8倍。
(六)2013年至今:深度调整期.
2012年末高端酒价格开始出现下滑,2013年下滑趋势更加明显。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是中国宏观经济再次进入结构调整期,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在持续,国家力行反腐倡廉,严格禁止公款消费高档酒;外部环境变化加剧了内部矛盾激化,主要矛盾是需求下降导致行业产能过剩,高端酒价格缩水严重,其下滑带来连锁反应,压缩了产品价格空间。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调整,这一次骨干企业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表现出企业经营更稳健,发展质量更高,白酒企业为了应对新局面,纷纷推出较低价位的产品,比如五粮液推出五粮液特曲、头曲,茅台推出仁酒、赖茅等中档价位新品,泸州老窖推出窖龄酒等;其次,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推广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年轻化和时尚化。
二、白酒三十年的重要成就
30年来,白酒行业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白酒骨干企业以坚持科技进步支撑产品研发和风格创新;以加强科技人才和专家队伍建设深化酿酒工艺技术研究;以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以发挥产区优势打造产业集群不断提质增量,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健全网络渠道、创新营销理念、塑造品牌文化,努力开拓市场;使一个古老而悠久的民族传统食品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30年来,白酒行业已经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社会化科研和教育机构深度参与,产学研密切协作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研究体系,白酒生产基础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效,成为白酒行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2004年1月,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委员会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白酒骨干企业大力支持下,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白酒行业第一次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会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白酒行业在科学研究和工艺技术发展上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评选出“特大综合型发酵车间”等37项优秀科技成果,“白酒中金属元素测定及其与酒质的关系”等48篇优秀科技论文。2015年1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对2004年以来的10年间白酒科技工作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回顾,评选出63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科技成果,其中包括:白酒产品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和分析检测技术,白酒生产中原辅材料的贮存、处理,制曲、发酵、蒸馏、酒体处理等方面的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对酿酒关键微生物群系的认知、改造和优化、以及提升白酒质量风格的生物工程技术、白酒生物活性物质、风味物质和功能性因子研究,白酒包装接触材料和仓储物流,以及酿酒综合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等,这些科技成果有代表性的反映了我国白酒行业和骨干企业10年来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1998年经国家经贸委批准,贵州茅台最早成立了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截止2014年度,贵州茅台技术研发机构已经拥有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9人;博士1人,硕士21人,本科18人;具备独立开展白酒产品技术研发能力,有力地支撑起贵州茅台市场开发。
四川省是白酒生产与消费大省,同时,也是白酒科技成果最为丰硕大省,六大名酒企业均拥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名酒企业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其技术研究成果斐然。如,宜宾五粮液集团30年间推出了多项技术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中国白酒产业发展。其中《特大综合型发酵车间的设计与应用》和《双开 、高排酒曲发酵室的设计与应用》获首届中国白酒科技大会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以控制食品安全为目的《塑料制品迁移物对酿酒生产影响的研究》和《复糟酒机械化生产线及配套工艺研究与应用》获第二届中国白酒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泸州老窖在白酒技术研究上也走在行业前列,其中《国窖酒生产工艺研究》获得200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剑南春集团作为传统中国八大名酒,技术上不断追求进步,多项科研成果在居于领先地位,在行业内影响较大的科研成果有《提高尝评技术新举措一秒持值评酒法》等;全兴集团(水井坊)于1989年设立中心化验所和科研所,现有高级工程师17人,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有数十个,其中有较大影响的如《酿酒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井坊遗址功能微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等;郎酒集团无论是历史上经营比较困难时期,还是企业走向辉煌阶段,始终高度重视科研和技术开发,郎酒于1991年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2000年成立企业技术中心,次年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成果主要有《红花郎生产工艺研究及应用》、《酱香专用调味酒的生产以及在浓香型白酒中的调味作用》等。
江苏洋河最近10年快速发展与其对技术研发高度重视息息相关,公司先后搭建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洋河)生物酿酒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独立或参与制订了多项国家产品标准,并设立科研配套机构,购置一流的仪器设备,具有面向行业开展科研攻关、成果推广、质量检测、项目咨询和工程设计等功能,以及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能力。
江南大学的生物工程学院是我国白酒科研教学领域的权威学府,多年来致力于白酒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针对中国白酒的特征风味、生物活性物质、风味功能微生物、风味化合物阈值、白酒的陈贮老熟和白酒中健康功能成分等进行全面研究,对影响白酒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酿造关键共性技术以及生产机制进行探索,推动白酒酿造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为白酒行业技术升级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供了极大帮助。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国家级科研机构,长期以来,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权威专家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完善白酒微量香味组分的测定方法,深入开展名优白酒真实性研究与鉴别,对传统发酵产品的特征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要课题;同时,担负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职责,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督检验工作,为打击白酒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消费者权益,优化白酒行业发展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30年发展,白酒行业已经建立起完整的技术平台,形成了基于市场战略的研发体系,奠定了白酒未来发展强劲技术基础。 我抢、我抢、我抢沙发~ 不知该说些什么。。。。。。就是谢谢 很不错,又学到好东西 前排支持下 我抢、我抢、我抢沙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