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落马官员盖如垠人称老盖 因其总盖房子
自动播放开关 自动播放黑龙江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盖如垠被查
正在加载...
< >
2015年12月14日,哈尔滨市香坊区文景街小区,触目所及是一片片被白雪覆盖的废墟,以及虽未被拆毁,但大部分窗户已被砸碎,无法再居住的数栋小楼。
4年过去了,居民张亚东和不足100户邻居还在抗争着,不满小区“被棚改”的命运。澎湃新闻了解到,与文景街小区类似的被棚改的小区,在哈尔滨市还有多处,大多在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盖如垠主政下进入动迁开发。
此前的12月8日,中央纪委官网发布消息,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盖如垠涉嫌严重违纪 ,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第二天,也就是12月9日,黑龙江知名的文保志愿者曾一智更新了自己的博客,称盖如垠的落马是“该来的报应总会来的”。
盖如垠的公开简历显示,其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曾主政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任哈尔滨市委书记。
曾一智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这期间,盖如垠力推棚户区改造。很多并不属于棚户区的房子因为他的城建思路最终拆了或是一度面临被强拆的危机,“甚至包括哈尔滨的一些历史文化街区”。
然而,在盖如垠眼里,这些或许都是他的“政绩工程”。2010年,盖如垠提出要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哈尔滨四环以内老城区(含平房区)棚户区改造的任务,征拆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使哈尔滨这个城市三年能见亮、五年大变样。”2010年,盖如垠接受采访时公开表态。
事实并不如盖如垠畅想的美好。在盖如垠调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后,直至此次落马前,由其主导的哈尔滨棚改给当地部分百姓生活带去的冲击,以及给继任者留下的巨大财政压力就已显现。
“老盖”的城改战略
62岁的盖如垠是辽宁东港人,仕途也起步于辽宁。1998年,盖如垠出任沈阳副市长,未任满一年,就调任黑龙江,担任哈尔滨副市长。
4年后,盖如垠又被调往大庆市,历任大庆市长、市委书记等职。2007年进入黑龙江省委常委序列。2008年2月,盖如垠成为黑龙江省副省长。一年半后,重回哈尔滨出任一把手。
在哈尔滨坊间,有一个绰号比“盖如垠书记”叫得更响。人们称他“老盖”,因为盖如垠主政哈尔滨后,给当地民众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总在拆拆建建,到处修桥盖房子”。
这与盖如垠对哈尔滨城建发展的思路定位一致。盖如垠曾公开表示,哈尔滨只要找准了发展方向,提高内生动力,发展就会大幅提速。
2009年,在哈尔滨市委第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提出“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具体战略就是八个字:北跃、南拓、中兴、强县。
盖如垠对“中兴”战略的解读是,要一扫老城旧尘,全面提档升级。
《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刊载的一篇对盖如垠专访的报道中提到,作为老工业基地,哈尔滨形成了庞大的棚户区以及庞大的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家庭2.1万户,经济适用住房家庭8.2万户,分布在棚户区中的家庭17万户,整个棚户区的规模超过了180片,接近1800万平方米。”
哈尔滨的棚户区面积确实很大,与其他同级城市相比排在前列。
由此,哈尔滨启动了“新三年棚改扩容计划”,并将棚户区改造列为“中兴”战略的核心工程。
盖如垠提出,将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哈尔滨四环以内老城区(含平房区)棚户区改造的任务。征拆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
而据《黑龙江晨报 (微博)》2011年5月的一则报道,2009年,哈尔滨市原定拆除二环以内的530万平方米棚户区和危房任务还未如期交差,留下100万平方米待完成。
信心十足的盖如垠下达了一个看上去很难完成的指标,坊间一度觉得老盖疯了。
“老盖主政那几年,大概是哈尔滨建设工程项目最多的时期。感觉到处都在搞棚改项目,建保障房。”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市民徐新(化名)对澎湃新闻回忆。
从2009年开始,一场由盖如垠主导的大规模棚改工程在哈尔滨城区多个地块进行运作。
这并不是一场单纯政府主导的棚改路径。澎湃新闻观察发现,在棚改过程中,部分土地被用于或计划被用于商业开发。待商业项目销售获利后,政府将筹集到的资金再返还用于回迁房和保障房建设。
这直接导致诡异的一幕:在这一棚改路径下,很多并不属于棚户区的房子也被纳入棚改范围。
这些棚改过程中的问题,随着盖如垠的落马,已无法再隐藏。
一位黑龙江省官方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老盖的问题确实和其主政哈尔滨时期搞的大拆大建、棚改中低征高卖有关。
2011年,文景街小区里的楼房,设施良好,仍在使用年限,却在4年前“被棚改”。 小区居民 供图
被棚改的居民楼
2011年夏天,哈尔滨市民张亚生的房子被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起初他感到不解,“我们住的房子是1984年交付使用的,房龄还不到30年,就要以棚户区改造的名义拆掉,还讲不讲理了?”
张亚生是哈尔滨市香坊区文景街小区的居民。2009年12月,他才贷款买下这个小区里的一套4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至今仍需要还房贷,每月支付给银行近800元。
没有料到,只住了不到两年,他就获悉这个小区要进行棚户区改造。
文景街小区地处香坊区二环内的繁华地块。在约200亩的土地上,建了22栋居民楼,都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交付使用的。房龄最短的一栋楼于2000年投入使用。2400多户居民居住在此。
2011年7月,包括张亚生在内的文景街小区居民突然接到通知,香坊区政府在文景街张贴了房屋征收意见,称因文景街地段棚改项目需要,拟对于文景街头道街、文景街二道街,和平路围合区域地块上的房屋进行征收。
这让张亚生觉得莫名其妙,“小区角落里是有部分破旧平房,对这种可以进行棚改,但是小区里的楼房设施很好,也在使用年限内,凭什么拆?”张亚生开始查询各种资料,想要拿出切实的证据证明,他们的房子不应该“被棚改”。
他找到一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08年出台的《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其中对于城市棚户区的定义是:“城市建成区范围内20000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平房密度相对较大、贫困人口居多、建设使用年限久、结构简易、人均居住水平低、居住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齐全、道路狭窄、治安和消防隐患大以及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
张亚生对澎湃新闻表示,按这一标准,文景街小区的楼房显然不属于棚户区改造的对象。
居民的抗议没有收到效果。
2011年12月11日,文景街小区服务中心突然挂出一个公示板,名为“香坊区文景街地段棚改项目征收方案征求意见及修改情况的说明”。这份说明称,经过文景街小区80.78%的被征收居民同意,决定正式对该小区进行征收。
3天后,也就是12月14日,香坊区政府向这个小区的居民下发了关于房屋征收决定的正式文件。
如今4年过去了。2015年12月14日,澎湃新闻来到这片“被棚改”的小区,看到的是一片片被白雪覆盖的废墟,以及虽未被拆毁,但大部分窗户已被砸碎,无法再居住的数栋小楼。一栋7层的小楼外墙上仍能看到清晰的棕色大字:“我的房,我做主!我们不是棚户区。”
文景街小区居民唐敏(化名)告诉澎湃新闻,今年11月20日前后,又有3栋楼同时被拆毁,22栋楼中已经彻底拆除了6栋。如今仍居住在小区内的住户不到100户。
这已经是76岁的唐敏第二次遭遇棚改,第一次发生在1970年代。
1996年,她才迁入文景街小区,所住的小楼是哈尔滨市教委的楼。唐敏一直念叨着自己已经是一把老骨头,“不愿意再折腾了”。
目前,文景街小区22栋楼房,已被拆掉6栋。原来的2400余户居民只有不到100户仍留在停水停热的房子里。澎湃新闻记者 罗杰 图
消失的销售中心
张亚生等居民是后来才得知,“被棚改”背后有着一定的利益勾连。
房子以棚户区改造名义征收,而拆迁完之后,却要在原址开工建设一个商业项目。对此,张亚生的疑问是,如果是这样的话,要是还按棚改政策标准执行拆迁补偿,好处让谁得去了?
居民口中的“商业项目”是一个名为“金色里程”的商住项目,项目的开发商是黑龙江省新合作置业有限公司。工商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10月,注册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
2012年,黑龙江省新合作置业有限公司在文景街与文端街的十字路口附近,搭建了一个“金色里程”的销售中心,旁边是一家建设银行营业点。不过,目前这家销售中心已经消失。门面被一家理财公司接手。
据建行工作人员透露,大概一年半之前,“金色里程”售楼处就人去楼空,是否搬迁到别处不得而知。
消失的售楼处一度引发了文景街小区居民的热烈讨论。“有传言开发商也耗不起了,不建了,将来这片棚改地段要建一座高铁维修站。”张亚生说,现在人心惶惶。
不过,澎湃新闻从香坊区文景街棚改项目房屋征收现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处获得的回复是,该项目早已立项,不会随意更改,而且将尽快完成对文景街小区的全部拆迁工作,因为拟定的商业项目将于2016年春天启动。
一边是文景街棚改指挥部要提速拆迁,一边是小区居民因为不满安置补偿标准坚守住房,两方陷入拉锯战。
文景街小区居民胡英(化名)在停水停热的房子里住了三年。胡英的房子位于一楼,被她改成了杂货店。胡英和丈夫都没有工作,还要供孩子读书,原本杂货店的收入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一切都在“被棚改”后打乱了。现在每天能卖出去一包烟都算好的。
张亚生不搬的态度很坚决。他算了一笔账,附近的商品房每平方米已经超过万元,最低也要8000元,而他被告知如果搬走,能拿到的补偿款每平方米不到5200元。即便是等待回迁,能拿到的临迁安置补偿费也不超过千元,在附近很难租到合适的房子。
今年7月,张亚生等人用一纸诉状将香坊区人民政府告到法院,向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这或许是他们最后的维权方式。
由于行政诉讼案件涉及人员较多,影响较大,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向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请了异地审理。澎湃新闻从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获得回复:已指定其他法院进行审理,开庭日待定。
文景街棚改项目计划建设“金色里程”商业体。此前,建设单位还曾在文景街小区附近搭建了项目售楼处(左),目前已消失,变成了一家理财公司(右)。 小区居民 供图 澎湃新闻记者 罗杰 图
友联小区也曾“被棚改”,险遭强拆。澎湃新闻记者 罗杰 图
抽肥补瘦的棚改
文景街小区“被棚改”情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哈尔滨市道里区的友联小区也曾遭遇“被棚改”,险遭强拆。
友联小区位于哈尔滨最知名的地标性景点防洪纪念塔附近,南临友谊路,北面就是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因为小区南侧友谊路上曾有一家知名的友联宾馆,由此得名。
12月15日下午,哈尔滨又飘起了雪,气温低至零下15摄氏度。6名中老年男人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在友联小区的园区中低声交谈着。
在他们身后的居民楼墙上,仍能看到残留下的横幅,上面“违法征收,天理不容”的字眼也清晰可辨。
已经恢复平静生活的小区居民,回忆起4年前那场“住房保卫战”,仍觉得愤怒。
据友联小区居民李源(化名)介绍,这个小区主要包括五栋楼,原为哈尔滨空调厂和工商银行的职工住房,于1993年完工投入使用。
2011年,房龄刚满18年的友联小区突然被通知将以棚户区改造名义进行拆迁。“如果我们这楼都算棚户区,那哈尔滨80%的楼房都得拆了!他们就是以棚改之名,进行商业开发,获取利益最大化。”李源指着身后的楼房对澎湃新闻说。
根据李源的讲述,事情起因是小区南侧的友联宾馆因占据规划道路要被拆迁。这次涉及公共利益的拆迁原本与友联小区无关,最后却出现将友联小区“打包”一并拆迁的“荒唐”通知。
2011年,财新《新世纪》曾详细披露了友联小区业主在这场拆迁拉锯战中的遭遇。
2010年,友联宾馆和友联小区其中的两栋楼所在地块,共8007平方米,被哈尔滨市国土局一并收回,随后以毛地挂牌对外出让。
让李源等小区居民没想到的是,拍下这块地的哈尔滨华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茂公司”)背景复杂,其背后实际控制人是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姜涛,而姜涛正是友联宾馆背后的老板。
当时华茂公司是以9400万元的底价摘牌的。这个价格被李源称为“白菜价”。他说,这个地段是哈尔滨最知名的旅游商业区,离中央大街和防洪纪念塔只有数百米远。
不满足于商业开发可获得的预期利益,作为友联宾馆的实际业主华茂公司还一直向政府争取高额的拆迁补偿款。
区政府将主意打到了友联小区业主身上。2011年3月中旬,友联小区剩下的三栋楼被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政府打的“如意算盘”是,这么做一方面棚改项目开发商可获得规模更大的商业开发,一方面政府又可从开发商处拿到更多资金,进而“抽肥补瘦”,以缓解政府无力补偿友联宾馆拆迁补偿的尴尬。
和上述文景街小区居民一样,友联小区居民也和区政府打起了漫长的“房屋保卫战”。
友联小区最终被守住了。当初和道里区拆迁办达成协议迁走的30多户居民又陆续回到自己的房子。他们还额外获得了一笔补偿,用于修缮被拆迁人员破坏的门窗。
如今,友联宾馆原址建起了一家全国知名的连锁快捷酒店。而此前因友联宾馆占据规划要道,拟要进行的公共利益项目则最终未按规划完成。
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地街棚改项目是区里的重点项目,然而4年半时间过去,居民仍无法回迁。澎湃新闻记者 罗杰 图
因拆迁补偿款没谈拢,杨利民坚持不搬,不过房子已被停水停热。房间里的温度只有8摄氏度。澎湃新闻记者 罗杰 图未知的回迁期限
友联小区居民坚持反抗拆迁的理由是:一旦搬走了,能否再迁回来,何时回迁都是未知数。
哈尔滨道里区田地街棚改项目中涉及的600多户居民正面临拆迁5年,仍无法回迁的现实。
公开信息显示,田地街棚户区改造项目为哈尔滨市道里区重点棚改征收项目,征收范围东起买卖街、西至地段街,南起田地街、北至地段小学围墙(不含地段小学)。该项目于2011年6月28日启动征收,涉及被征收房屋总户数609户,征收房屋总面积20241平方米。
该棚改项目计划建成颇具规模的商业体,住宅项目用于安置回迁居民。项目的建设单位是黑龙江省万泰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万泰集团”)。工商资料显示,万泰集团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1亿元。
今年8月,来自哈尔滨新闻网的消息显示,田地街项目回迁安置房区域已净地,拆迁区域内现存保护建筑5处,正在协调审批。目前使用功能为商服。
澎湃新闻在项目现场看到,四周已围起钢板,拆迁留下的废墟被大雪覆盖。附近做生意的居民透露,启动征收过去4年多,并未见到有新建施工的迹象。
这意味着理想状态下,2011年选择回迁的居民至少还要再等上两年才能回迁入住。
因为拆迁补偿款一直没有谈拢,杨利民仍留在这片棚改项目区。杨利民在这里生活了近50年,住在一栋邻地段街的俄式历史建筑里。20年前,他开了一家美术标牌厂。
按规划,他的店在这次棚改范围内。“现在僵住了,他们给的补偿款太低,一平方米才给到7万元左右,这里是黄金商圈,离索菲亚教堂、曼哈顿商厦、哈一百都不远,绝对不止这个价。”杨利民说,他不想做“钉子户”,不亏他就会走。
耗着的成本属实不低。由于停水停热,杨利民只能自己点电暖气,一个月电费就近千元。即便这样也不足以保暖,桌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只有8摄氏度。
杨利民店面隔壁就是田地街棚改指挥部,经常是大门紧锁、无人办公。杨利民告诉澎湃新闻,总有老邻居过来打探回迁的时间点,未见有人获得明确消息。
在回迁居民焦急的等待背后,是政府需要支出的一大笔临迁安置补偿费。
根据《哈尔滨市市区房屋征收建安成本综合建设成本参考价格及搬迁补偿临时安置补偿标准》相关规定,住宅临时安置补偿费以原房建筑面积每月每平方米20元为标准。过渡期超过24个月的,自逾期之月起,以原房建筑面积每月每平方米40元为标准发放。临时安置补偿费不足500元的,按每月500元支付。
田地街棚改指挥部的玻璃大门上贴着的通知显示,截至今年3月,该棚改项目的临迁补助费已经进行了第七批发放。
盖如垠主导的这场哈尔滨大规模棚改工程,留给哈尔滨财政的压力可想而知。
(打虎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