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888888 发表于 2015-9-15 15:09

这四句话容易毁掉一个好孩子!多数家长却经常说……

家长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甚至是一举一动,哪怕是一句话,都会对孩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更别提以下这四句容易毁掉孩子的话。

第一句“你看人家谁谁谁!”

家长爱比较,这种比较大多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较,这样的做的初衷显然是想让孩子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奋起追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真的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吗?不见得。
  
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陷,别说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是你历经世事沧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验满腹的大人,也有不如人的地方。而这样拿自己孩子短处和别人长处对比,不仅不会让孩子完善,更有可能的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从而让孩子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自卑,另一种是嫉妒。我的父母嫌我不如别人,我比不过他,我抬不起头,我嫉妒他,这两种情绪一旦形成,立刻相互转化,从而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句“你不会欺负回去吗?”
  
大人看着自己孩子受欺负,心里不爽,但又实在不好意思亲自动手去帮孩子抢,只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能争口气,于是就教育孩子,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还回来。
  
想想,这样的思想多么可怕,以怨报怨,怨怨相报何时了。今天小朋友抢了你一颗糖果,你告诉他要抢回来,于是无形之中孩子头脑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等长大了,别人打你一拳,你要砍他一刀;别人得到上司宠爱,你要想方设法破坏,人一旦把仇恨的种子埋进心里,就会变成一条毒蛇,盘踞你的大脑,滋生出报复心,而这样的种子,正是当年家长一句“别人抢你东西,你不会抢他的啊”种下的。
  
第三句“爸爸和妈妈谁对你好?”
  
只要是自己的孩子,无论爸爸妈妈对孩子都不可能有了差心,这种情况下问出这样的问题就是无事生非。很明显,孩子很难在这个问题里做出什么选择,因为在他心里,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爸爸妈妈对他都很好,但必须要回答,这个时候有一个完美答案就是“爸爸妈妈都好”。家长问出这个问题,很明显是想听这个完美答案,他们会觉得孩子懂事,因而夸奖几句。久而久之,孩子在回答的时候,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就会不自觉地就带上一种迎合,奉承的意思,你喜欢听什么,我就说给你听,慢慢孩子长大了,不用教就懂得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这种东西绝对不是天生的,幼年的教育在其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句“谁欺负你?我去打他!”
  
这句话似乎很平常,或许在说出口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目的性,只是父母为表示对孩子的喜爱,是啊,孩子是心头肉,自己还舍不得捅一指头呢,别人要敢打还不急了眼?但这样的话说多了,就会给孩子这样一种心理暗示:别人欺负我,我不怕,我爸爸(妈妈)会给我报仇。再往下发展,或许会主动去欺负别人,反正有父母在背后撑腰呢。
  
这就是仗势。父母教给孩子的,应该是自立自强,绝不应该是仗着另一股力量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孩子小,受了欺负父母可以报仇,进入社会了呢?孩子又会不自觉地想到倚仗父母的金钱,关系,实在没有可仗的了,就会想方设法寻找更强大的势力去投靠,这样的人,本质上已经坏掉了。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9-16 17:26

{:soso_e179:}{:soso_e179:}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9-16 21:09

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

现在的孩子总体而言缺乏目标感、没有责任感,究其原因,还在于他们的内在动机较低。很多时候孩子们并非没有动力,而是这种动力被其他的外在动力所压抑或者迷惑,如果仅仅靠孩子自我纠错、自我反省显然不够。那么,父母如何能够帮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就显得十分关键。

目的、目标和动机有何关联?

目的,是一种很特别的目标,和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标不同。目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人每天有千百个目标,享受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买一份好礼物,但目的是一种遥远的长期目标,是一个你想去的方向,你的一生想往哪里去?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目的必须是有意义的、长期的、对这世界或其他人有帮助的目标。有了目的,你会开始安排各种目标,让自己一步步到达那个目的。
父母、老师们必须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机不应只是单单考高分,这些只是很短期的目标。长期的目标和学习动机应该是:当孩子全心投入他们想学的内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目的会产生一种内在(而非外在)的驱动力,要让孩子明白“我学习并非因为妈妈叫我学,而是因为我真的很在乎,想学好。”

目的是一连串“为什么”的组合。但在学校里,老师、孩子却从来不问为什么。例如:数学老师教公式、原理,即使孩子学得很棒,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只知道为了考试非学不可。其实,各科老师都应先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学这个科目?人类的需要和这个科目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人要成为科学家?为什么发现新定律很令人兴奋?
没有这些“为什么”,就无法让孩子有长期的学习动机。你可能用恐吓的方式来吓孩子:“如果你没考好的话,就没有玩具玩。”这种恐吓固然让孩子有短期学习动机,但孩子不会出于兴趣,自己把书拿出来读。孩子必须知道为什么,才会全心全力、主动自发地去念书,而非被恐吓。

用怎样的方式与孩子说人生目的?

父母要注意,不要跟孩子说什么,而是要问问题。大人常喜欢对孩子说教,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但其实这是无效的。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是父母告诉他们的。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关键的事,就是问对的问题。

有三个帮助孩子发展目的感的重要问题:

一、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
二、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
三、这世界需要什么?世界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
孩子在青少年阶段发展出自己的目的感,会花数个月甚至数年之久,因为孩子要去尝试不同事物。父母可以做的,就是与孩子展开对话,刺激他们去思考。

父母要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要教会孩子负责任,让其明白做事要有真正的结果,不能半途而废。要对孩子有高期待,让他们了解,承担任何一种任务时,不要半吊子,要认真完成一件事,即使那件事很微小。
例如:小孩有宠物,要让他去喂食、带宠物去散步,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去做。孩子该照顾小狗,但是朋友有新玩具想去一起玩,父母要告诉他:“照顾小狗是你的第一任务,这是你的责任,做完了仍旧可以跟朋友出去玩。”这是发展出承诺和责任的方式,也是让孩子学习不受其他因素分心或干扰的方式。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9-17 20:50

成绩好的孩子,你以为就真的只是聪明吗?

一、学习成绩好是怎么来的?

我有个初三的孩子,在第二实验念书,叫小龙。这个孩子是我目前所带的孩子中,数学综合素养最高的小盆友之一,前期讲解引导清楚,练习的时候,他像一台小推土机,所向披靡,很少卡壳。基础非常扎实,我带了这个孩子一年多,印象中他极少计算失误;学习习惯也非常好,虽然是个男孩子,但是书写极为清楚认真。之前我更多觉得这个孩子心态阳光是他的过人之处,他的聪明灵活倒没有给我很多意外的感触,因为聪明的孩子在我各个班里都有很多,但他的阳光心态,我非常欣赏。他笑起来极为爽朗,一个非常阳光的男孩,把周围的空气都感染了。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感觉到这种氛围,一些性格较为内敛的小姑娘也容易被感染。加上班里有几个另外的男孩子和他一样活跃,所以这个班的氛围,那真是极好的。
    但有一次上课他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意识到他的优秀背后,不是表面上看上去聪明那么简单。我在擦黑板的时候,他说,老师你稍等我拍一下,回去可以慢慢整理。我突然意识到,他的优秀不是偶然,更不是轻易得来的。平日看上去性格粗枝大叶的小龙同学,其实课后下的功夫,很多孩子都没有看到,我也没有看到。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他的优秀,阳光,开朗,背后的努力,只有他自己知道。

    没有哪个孩子傲娇的成绩是唾手可得的,至少,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不是。
    好的成绩不是聪明得来的,是努力和汗水得来,你所看得见的同学的聪明,有你所没有看见的深夜苦读。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二、每个孩子都有机会

举个例子:
    2014年中考完之后,有个育才二中,叫李小妍的小姑娘,在Q上跟我说,老师,你知不知道我考了多少分?我问,多少?她很傲娇的说,咱考了691呢!
    我有些意外。
    这个孩子学习非常认真,但在尖子班里不属于特别出色出类拔萃的一员,那个班里有几个孩子确实比较出色,一点即透,基础扎实,灵活也善于应变。早就在下学期期末后的自招就跟深中实验深外签了的也有好几个。小妍不属于那类孩子。她在下学期还经常问我一些让我觉得不应该出现在复习总结阶段的知识基础问题、体系性漏洞也偶尔会有。但她从没放松过。
    每次问,都看得出她确实在这个地方是困惑了好久的,念念不忘了好久。所以我每次给她指正之后,她的那种心领神会我是感同身受的,不是没有思考。

这样,日有所思,怎么可能没有成长?
    只要点滴进步,逐日积累,就都有机会。

    奇迹会出现,但不是凭空出现的。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要有一个超出预期的成长,必然要有一年高效的学习。
    我不认为哪位家长现在就觉得自己的小盆友已经没有中考优秀的希望了的,哪怕是现在成绩让人忧心的孩子,家长都也必然对孩子抱着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在初三一年抓住机会。
    这个可能性是有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只要务实、努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9-18 21:17

孩子这三大坏习惯,你千万不能纵容!

叶圣陶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比如,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事物记下来的习惯,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我们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比如,生活习惯、待人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

    关于怎样培养好习惯,育儿专家都有很多经典的著作,我不啰嗦了,也许以后会总结一些具体的实例。今天,我想说几个“反面教材”,不良习惯,对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

(1)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要发泄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我们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仅仅相处了三天,这男孩的火爆脾气,让所有人都崩溃了!

   看电视时,他说要看少儿频道,他妈妈只不过慢了一秒钟的时间,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一边还撕吼尖叫;吃晚饭时,他喝了很多饮料,他妈妈说不能喝太多,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妈**脑袋上,还理直气壮地哭喊;朋友们一起打扑克,他想玩,就单独给了他和笑笑一副,谁知他不领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

    别人的孩子,我不会干涉。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长: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如果希望世界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当他遭遇拒绝、遭遇失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
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控制情绪。

(2)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没始没终。

    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上小学了,我带着笑笑去他家玩。他先拿出一堆拼图,和笑笑一起拼,当笑笑还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开,冲到房里,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笑笑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依然专注于手中没有完成的活儿。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划了两下,又转身翻开抽屉,拿出一张碟,对笑笑说:“弟弟,我们看灰太狼吧?”笑笑非常冷静地说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让哥哥的妈妈瞠目结舌。是的,笑笑2岁的时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诉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朋友很烦恼,说她儿子一直就是这样,三分钟热度,没耐心,不能坚持,现在上学了,老师也批评他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东张西望,回家做作业呢,也很磨蹭,本来半小时能完成的事儿,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看电视一会打枪居然能折腾两个小时。

    如果从小做事情就没始没终,长大以后可能很难成器,并不一定是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个认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不能专注,就意味着工作、生活没有效率,三心二意虎头蛇尾,也让人感觉缺乏责任感。我让朋友先不要着急,她儿子显然已经养成了“习惯”,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纠正恶习,虽然改变很难,但是为时不晚。

(3)依赖性强,不爱思考,遇到问题就找妈妈。

    这是一位网友妈妈向我发来的求助,女孩5岁。她说,孩子的独立性很差,特别依赖妈妈,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还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画画的时候打不**笔盒,不会自己想办法,就是找妈妈;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不会自己面对,就是哭着要妈妈;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不会自己思考答案,就是问妈妈……

独立,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爱思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不能承受风雨。我们爱孩子,就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我们能够拥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种依恋,是为了分离!我提的几个建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别忘了适时给一点启发;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结语:
我还是这句话:孩子无错,家长有责。以上恶习的形成,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度顺从,会导致孩子自私蛮横;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软弱无能。所以,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9-18 21:17

孩子这三大坏习惯,你千万不能纵容!

叶圣陶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比如,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事物记下来的习惯,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我们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比如,生活习惯、待人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

    关于怎样培养好习惯,育儿专家都有很多经典的著作,我不啰嗦了,也许以后会总结一些具体的实例。今天,我想说几个“反面教材”,不良习惯,对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

(1)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要发泄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我们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仅仅相处了三天,这男孩的火爆脾气,让所有人都崩溃了!

   看电视时,他说要看少儿频道,他妈妈只不过慢了一秒钟的时间,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一边还撕吼尖叫;吃晚饭时,他喝了很多饮料,他妈妈说不能喝太多,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妈**脑袋上,还理直气壮地哭喊;朋友们一起打扑克,他想玩,就单独给了他和笑笑一副,谁知他不领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

    别人的孩子,我不会干涉。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长: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如果希望世界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当他遭遇拒绝、遭遇失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
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控制情绪。

(2)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没始没终。

    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上小学了,我带着笑笑去他家玩。他先拿出一堆拼图,和笑笑一起拼,当笑笑还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开,冲到房里,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笑笑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依然专注于手中没有完成的活儿。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划了两下,又转身翻开抽屉,拿出一张碟,对笑笑说:“弟弟,我们看灰太狼吧?”笑笑非常冷静地说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让哥哥的妈妈瞠目结舌。是的,笑笑2岁的时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诉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朋友很烦恼,说她儿子一直就是这样,三分钟热度,没耐心,不能坚持,现在上学了,老师也批评他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东张西望,回家做作业呢,也很磨蹭,本来半小时能完成的事儿,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看电视一会打枪居然能折腾两个小时。

    如果从小做事情就没始没终,长大以后可能很难成器,并不一定是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个认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不能专注,就意味着工作、生活没有效率,三心二意虎头蛇尾,也让人感觉缺乏责任感。我让朋友先不要着急,她儿子显然已经养成了“习惯”,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纠正恶习,虽然改变很难,但是为时不晚。

(3)依赖性强,不爱思考,遇到问题就找妈妈。

    这是一位网友妈妈向我发来的求助,女孩5岁。她说,孩子的独立性很差,特别依赖妈妈,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还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画画的时候打不**笔盒,不会自己想办法,就是找妈妈;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不会自己面对,就是哭着要妈妈;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不会自己思考答案,就是问妈妈……

独立,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爱思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不能承受风雨。我们爱孩子,就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我们能够拥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种依恋,是为了分离!我提的几个建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别忘了适时给一点启发;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结语:
我还是这句话:孩子无错,家长有责。以上恶习的形成,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度顺从,会导致孩子自私蛮横;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软弱无能。所以,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9-19 22:22

家有男孩,聪明妈妈必学的育儿经!

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妈妈,你脚下的路将很长很长。我的理解是:男孩子就像一株小树,需要自然地成长,做妈妈的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浇浇水、松松土,给予养分和足够的空间,才能期待小树自然舒展地成长,长成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男孩子就是要吃点苦——生活教育

我一贯坚持“男孩要穷养”。所谓“穷”,就是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苦”,不享受过分的照顾。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因为“老师的孩子”这一身份,它真的会给孩子带来优越感。所以,儿子入园时,我就约法三章,他在幼稚园看到我时要叫“老师”,上学放学都是爷爷奶奶步行接送,我不带着他上班下班,让他把妈妈的工作和他上幼稚园区分开。

生活上,我也是“穷养”。从小到大,儿子的衣服、鞋子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家的孩子用下来的,学习用品、玩具买的也是最普通、传统的。

记得孩子上中班时,老师要求小朋友带手帕到幼稚园。离园时,当班老师告诉我,儿子的手帕不见了。我就问他手帕在哪,儿子说:“小朋友说我带的手帕是旧的,不好看,我把手帕扔到垃圾桶了。”我对他说:“那是爸爸的手帕,要还给爸爸,你把手帕找回来。”“妈妈,不要了,旧的扔了,买新的。”“不行,你一定得找回来。”说完,我抱起儿子把他放到垃圾桶里,幼稚园的垃圾桶比儿子还高。儿子站在垃圾桶里边哭边找:“妈妈,我下次不扔东西了,你抱我出来。”“不行,等你找到了,妈妈会抱你出来的。”直到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找到了,我要出来”,我才放他出来。

三年级时,儿子考入市外国语学校,那是一所民办的贵族学校,班里的孩子不是“富三代”就是“官三代”。由于离家比较远,儿子就坐着奶奶的三轮自行车上学,混在宝马、奔驰等高档车的车流里,也是有说有笑,怡然自得。

男孩要在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肯吃苦、负责任的精神,孩子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成败。所以,父母就算再富有,也要对男孩“穷”养,不要让富裕的生活和特权毁了男孩。

男孩子就是要野一点——游戏玩耍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这是冰心老人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儿子刚会走路时,我就把他送到家住农村的外婆家里。夏天,儿子在沙子堆里捉虫子,在树下捉蚂蚁,赤着脚在田埂上跑,整天脏得像个泥猴子,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满身的痱子,但他快乐得像小鸟一样。

记得儿子三岁那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冷,乡下的小河里结了厚厚的冰。儿子好奇地用小脚去踩冰,试探冰有多结实,结果一下子滚到小河里,害得我们像抓鱼一样,把他捞上岸。他还咯咯地笑。

儿子最喜欢的游戏是捡石子,走到哪儿都要捡几块。每回帮他洗衣服,都会发现不是口袋被小石子咬出了洞洞,就是裤子的膝盖处磨出了窟窿。于是我在小商品市场批发了一大袋小动物贴布,专门用来补他的衣服。每回儿子和我说,妈妈,小熊又逃走了。我就知道他的口袋破了。

不过说到“野趣”,这也是我作为幼稚园老师感触最深的、最矛盾的一点。不管是幼稚园还是家庭,都没有这样的环境支援和机会让我们的男孩子体验玩得脏兮兮、乱糟糟。而这样的玩才是顺应孩子天性的,给孩子心灵的滋养才长久。儿子上高中时,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他没有喘息的时间,不过他说“好在我还有一个自主的童年,让我总算还有美好的回忆。”真是让人又欣慰又心酸。

男孩子就是要责任心重一些——品格教育

儿子懂事后,我和孩子爸爸达成共识,要开启责任感教育。

上中班时,我们送给儿子和他堂姐每人一本《动物大图册》,儿子当宝贝似的每天捧在手里。一天,姐姐在看她的《动物大图册》,发现恐龙那一页不见了,就去问弟弟。儿子紧张地捂着自己的书,说:“不知道,你的恐龙自己走了吧。”姐姐说:“你让我看看你的书吧。”“不给,你看自己的书。”我发现是儿子把姐姐书里的恐龙撕下来,放到自己的书里了。我问儿子:“该怎么办?”儿子说:“和姐姐说对不起,把恐龙还给他。”我摇摇头:“不行,除了道歉,妈妈觉得你应该把你的书赔给姐姐,你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自己只好看坏书啦。”儿子一脸的委屈,眼泪汪汪地和姐姐交换了书。现在他的书柜里,还放着那本修补过的《动物大图册》。承担错误,是要承担事情的后果,如果仅仅只是道歉,孩子体会不到他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

还有一次,我带着6岁的儿子和小侄儿到公园去玩,侄儿只有3岁,喜欢粘着哥哥,于是我问儿子:“弟弟想和你玩,你能带他去玩滑梯吗?”儿子满口答应,不一会儿,又跑过来说:“妈妈,那边的小朋友叫我去踢球,我不带弟弟玩了。”我严肃地说:“你刚才不是答应了吗,男孩子说过的话可要算数啊!弟弟玩好了,你才能做别的事情!”儿子勉为其难地去陪弟弟,等弟弟玩好了,才跑向小伙伴。我希望儿子能做一个一言九鼎的男子汉。

当男孩的妈,要“嗲”一点

我让儿子从小做我的小跟班。我逛街时,儿子帮我拎包包,尽管有时把我的包包在地上拖着、拉着。每次一起回家,总让儿子去开门;有好吃的,我总是和儿子抢着吃,挑好的吃,因为“妈妈是女孩子,需要男孩子照顾。”渐渐地,儿子的口头禅是“要我帮你做什么?”俨然成了姐姐、妈妈、奶奶的“护花使者”。只有让男孩子眼里、心里装着别人,才能真正成为男子汉,结婚后会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在写下这些文字时,儿子已经作为大一新生去学校报到了,因为他是学生党员要为同学服务,所以提前去了;而更让我感动的是,高考前一晚,儿子还在给因紧张睡不着觉的同学做“心理咨询”。儿子很普通,但因为他的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当妈的,倍感欣慰。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9-19 22:23

家有男孩,聪明妈妈必学的育儿经!

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妈妈,你脚下的路将很长很长。我的理解是:男孩子就像一株小树,需要自然地成长,做妈妈的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浇浇水、松松土,给予养分和足够的空间,才能期待小树自然舒展地成长,长成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男孩子就是要吃点苦——生活教育

我一贯坚持“男孩要穷养”。所谓“穷”,就是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苦”,不享受过分的照顾。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因为“老师的孩子”这一身份,它真的会给孩子带来优越感。所以,儿子入园时,我就约法三章,他在幼稚园看到我时要叫“老师”,上学放学都是爷爷奶奶步行接送,我不带着他上班下班,让他把妈妈的工作和他上幼稚园区分开。

生活上,我也是“穷养”。从小到大,儿子的衣服、鞋子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家的孩子用下来的,学习用品、玩具买的也是最普通、传统的。

记得孩子上中班时,老师要求小朋友带手帕到幼稚园。离园时,当班老师告诉我,儿子的手帕不见了。我就问他手帕在哪,儿子说:“小朋友说我带的手帕是旧的,不好看,我把手帕扔到垃圾桶了。”我对他说:“那是爸爸的手帕,要还给爸爸,你把手帕找回来。”“妈妈,不要了,旧的扔了,买新的。”“不行,你一定得找回来。”说完,我抱起儿子把他放到垃圾桶里,幼稚园的垃圾桶比儿子还高。儿子站在垃圾桶里边哭边找:“妈妈,我下次不扔东西了,你抱我出来。”“不行,等你找到了,妈妈会抱你出来的。”直到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找到了,我要出来”,我才放他出来。

三年级时,儿子考入市外国语学校,那是一所民办的贵族学校,班里的孩子不是“富三代”就是“官三代”。由于离家比较远,儿子就坐着奶奶的三轮自行车上学,混在宝马、奔驰等高档车的车流里,也是有说有笑,怡然自得。

男孩要在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肯吃苦、负责任的精神,孩子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成败。所以,父母就算再富有,也要对男孩“穷”养,不要让富裕的生活和特权毁了男孩。

男孩子就是要野一点——游戏玩耍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这是冰心老人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儿子刚会走路时,我就把他送到家住农村的外婆家里。夏天,儿子在沙子堆里捉虫子,在树下捉蚂蚁,赤着脚在田埂上跑,整天脏得像个泥猴子,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满身的痱子,但他快乐得像小鸟一样。

记得儿子三岁那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冷,乡下的小河里结了厚厚的冰。儿子好奇地用小脚去踩冰,试探冰有多结实,结果一下子滚到小河里,害得我们像抓鱼一样,把他捞上岸。他还咯咯地笑。

儿子最喜欢的游戏是捡石子,走到哪儿都要捡几块。每回帮他洗衣服,都会发现不是口袋被小石子咬出了洞洞,就是裤子的膝盖处磨出了窟窿。于是我在小商品市场批发了一大袋小动物贴布,专门用来补他的衣服。每回儿子和我说,妈妈,小熊又逃走了。我就知道他的口袋破了。

不过说到“野趣”,这也是我作为幼稚园老师感触最深的、最矛盾的一点。不管是幼稚园还是家庭,都没有这样的环境支援和机会让我们的男孩子体验玩得脏兮兮、乱糟糟。而这样的玩才是顺应孩子天性的,给孩子心灵的滋养才长久。儿子上高中时,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他没有喘息的时间,不过他说“好在我还有一个自主的童年,让我总算还有美好的回忆。”真是让人又欣慰又心酸。

男孩子就是要责任心重一些——品格教育

儿子懂事后,我和孩子爸爸达成共识,要开启责任感教育。

上中班时,我们送给儿子和他堂姐每人一本《动物大图册》,儿子当宝贝似的每天捧在手里。一天,姐姐在看她的《动物大图册》,发现恐龙那一页不见了,就去问弟弟。儿子紧张地捂着自己的书,说:“不知道,你的恐龙自己走了吧。”姐姐说:“你让我看看你的书吧。”“不给,你看自己的书。”我发现是儿子把姐姐书里的恐龙撕下来,放到自己的书里了。我问儿子:“该怎么办?”儿子说:“和姐姐说对不起,把恐龙还给他。”我摇摇头:“不行,除了道歉,妈妈觉得你应该把你的书赔给姐姐,你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自己只好看坏书啦。”儿子一脸的委屈,眼泪汪汪地和姐姐交换了书。现在他的书柜里,还放着那本修补过的《动物大图册》。承担错误,是要承担事情的后果,如果仅仅只是道歉,孩子体会不到他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

还有一次,我带着6岁的儿子和小侄儿到公园去玩,侄儿只有3岁,喜欢粘着哥哥,于是我问儿子:“弟弟想和你玩,你能带他去玩滑梯吗?”儿子满口答应,不一会儿,又跑过来说:“妈妈,那边的小朋友叫我去踢球,我不带弟弟玩了。”我严肃地说:“你刚才不是答应了吗,男孩子说过的话可要算数啊!弟弟玩好了,你才能做别的事情!”儿子勉为其难地去陪弟弟,等弟弟玩好了,才跑向小伙伴。我希望儿子能做一个一言九鼎的男子汉。

当男孩的妈,要“嗲”一点

我让儿子从小做我的小跟班。我逛街时,儿子帮我拎包包,尽管有时把我的包包在地上拖着、拉着。每次一起回家,总让儿子去开门;有好吃的,我总是和儿子抢着吃,挑好的吃,因为“妈妈是女孩子,需要男孩子照顾。”渐渐地,儿子的口头禅是“要我帮你做什么?”俨然成了姐姐、妈妈、奶奶的“护花使者”。只有让男孩子眼里、心里装着别人,才能真正成为男子汉,结婚后会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在写下这些文字时,儿子已经作为大一新生去学校报到了,因为他是学生党员要为同学服务,所以提前去了;而更让我感动的是,高考前一晚,儿子还在给因紧张睡不着觉的同学做“心理咨询”。儿子很普通,但因为他的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当妈的,倍感欣慰。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李阳英语』秋季课程热报中,9月5日前有惊喜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