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手记三:重新认识丁玲
本帖最后由 澧军后裔 于 2015-7-6 10:31 编辑25日下午走进丁玲纪念馆,重新认识丁玲 走进常德丁玲公园里的丁玲纪念馆之前,我对丁玲的认识是肤浅甚至被误导的。也许是“劣根性”作怪的缘故,太多的人都过于关注她与那些几乎都成了历史文化名人(甚至是伟人)的男人之间的交往,而忽略了她作为一名女性作家的伟大成就和她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其实,如果要在灿若星河的中国文坛,选一位女作家来反映中国现当代的文学风云和历史风云,那是非丁玲莫属的。她是一位堪称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她的一生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她在23岁时写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她是鲁迅旗下一位非常有影响的左翼作家,也是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她创作的反映华北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这个奖相当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丁玲是个敢爱敢恨,个性分明的人。她一生跟着爱走,人为证。恨上台面,相为证。”在丁玲纪念馆里,常德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绍英老师这样评价丁玲。她的评价及时地打断了我们在一幅领袖手书照片前面的窃窃私语很多人都记得毛主席那首流传甚广而且脍炙人口的“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很多人由此生发出了许多暧昧的联想,就是鲜少人知道或者去探究过这首词产生的背景。我之前也不知道,甚至幼稚地以为是领袖的“表白”。走进丁玲纪念馆之后才知晓:原来丁玲是第一位到达延安的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热忱欢迎,毛泽东还为此专门发指示要为丁玲开个欢迎晚会。而那首词则是在丁玲以作家的身份奔赴前线采访后,毛泽东以军用电报的方式发到前线的。后来又应丁玲的请求用毛笔誊录了一遍,那篇著名的书法作品便由此产生……丁玲纪念馆以丁玲一生的经历为主线,所有图片资料和遗物分“鲁迅旗帜下的斗士”“铁笔一支谁与似”“为了新中国文艺的繁荣”“飞蛾扑火”“春蚕到死丝不断”“丁玲不死” 六个界线分明的阶段分布陈列。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路看过去,丁玲不平凡的、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的一生,在我们的眼前一一呈现。在苏区,丁玲曾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新中国建立后,丁玲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人民文学》主编等职;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妇联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和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用今天的话来说,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坛炙手可热的人物。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写出了大量散文和小说,并扶植了许多文学新人。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现今汤原农场)劳动12年,“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2014年10月12日,丁玲骨灰迁回她的家乡常德,安葬在常德丁玲公园的丁玲墓内。那天,我们茂名作家与常德作家们一起,静静地伫立在丁玲墓前,向这位伟大女性默哀、致敬! 字太小了,老花眼看得很辛苦。 也算是一代伟人吧 对丁玲最早的印象,是课本节选《太阳照在桑江河上》的一段《果子园的果子熟了》,把李子俊的女人刻划得很精彩。 丁玲的作品,有空的确要好好去品味一下 曾经做过搭客佬 发表于 2015-7-2 15:26
字太小了,老花眼看得很辛苦。
马上重新编辑一下。谢谢! 澧军后裔 发表于 2015-7-6 10:31
马上重新编辑一下。谢谢!
我的文章发表了有时想编辑下不行的? 她的文物作品值得阅读一番 我喜欢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红美玉 发表于 2015-7-4 10:11
对丁玲最早的印象,是课本节选《太阳照在桑江河上》的一段《果子园的果子熟了》,把李子俊的女人刻划得很精 ...
这个印象好!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