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军后裔 发表于 2015-6-25 10:50

采风手记一:那些历史名人的蛛丝马迹

茂名作家湖南交流采风手记 5月24日下午 常德诗墙:那些历史文化名人的蛛丝马迹 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或者奇闻轶事,其实都可以从他们留下的文字里找到蛛丝马迹。这是我参观常德诗墙的时候得到的一个最直观的感悟。5月24日,我们茂名作家一行10人在经过一昼夜的长途列车的跋涉之后,到达此次采风交流的第一站:中国常德诗墙。之所以的“常德诗墙”的前面加上“中国”二字,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它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曾获基尼斯总部命名“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并被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称赞为“一大创造”。早在两年前,我就曾与朋友一起到过此地,当时有一位叫冷凝的女作家陪同,据她介绍常德诗墙是国家投资一亿多元建成的,最初的目的是防洪——诗墙外面就是宽阔的沅江。常德诗墙以近3公里长的防洪墙为载体,荟萃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常德诗墙分《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六大篇章,所有诗词均用书法形式呈现,由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948名书法家书写,楷、行、隶、篆、草集于一墙。其间还刻嵌有43篇精美的中外石壁画。其中的各大篇章墙名和篇名,分别由赵朴初、沈鹏、启功、颜家龙、孙其峰、王学仲和萧娴、张仃、臧克家、方毅、陈天然等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曹禺、舒同、吴作人生前也分别作了“武陵风流”、“风景这边独好”等题签。 整座诗墙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八方来客。我们从武陵阁、春申阁、排云阁和渔父阁四阁中最大的武陵阁门楼进入,当即就在震撼和兴奋中自觉地站成一排合影留念。然后一路看过去。每个人都怀着惊喜的心情。“快过来看看你的这个老乡……他们居然将李群玉的诗跟悼念李群玉的诗放在一起,从这边看过去可以串成一篇诗人简介了!”晓音主席拿着手机弯腰立在诗墙前面招呼我。李群玉是唐朝著名诗人之一,我的地地道道的“老乡”:湖南澧县人。我走过去顺着晓音主席的指点一路往回看,先是李群玉的《黄陵庙》《登章华楼》等诗词,然后就是杜牧的《送李群玉赴举》,再然后是他的同时代诗人周朴的《吊李群玉》,接下来是另一个诗人的《哭李群玉》……关于李群玉的经历和故事,从这几首诗里就基本可以略窥一二了。看过李群玉,我们又在毛泽东题给丁玲的那首著名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书法雕刻面前驻足下来,一边品评伟人的书法一边听朱宴修老部长和晓音主席讲述丁玲的故事。时光就在那些“边走边看”“一边欣赏一边品评”中过去了。常德诗墙太长了,内容太丰富,而天色却已渐渐暗下来。要全部欣赏完是不可能的了,留点遗憾下次再来吧。我们停在一座不明所以的“渔父阁”前面,商量着要趁天黑之前进驻下榻宾馆——前一晚在火车上度过,大家都有些疲倦了。离开之前,我们从“渔父阁”的文字介绍里得知,这座阁楼原来是为纪念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而修建的。宋教仁先生是常德桃源人,号桃源渔父。

红美玉 发表于 2015-7-4 09:51

难忘的采风。难忘的常德诗墙。

澧军后裔 发表于 2015-7-4 09:59

红美玉 发表于 2015-7-4 09:51
难忘的采风。难忘的常德诗墙。

感谢关注!

哇嘎嘎 发表于 2015-7-10 17:56

细细的描绘出了整个采风过程,不错

晓音 发表于 2015-7-14 11:27

只有5月24日的

澧军后裔 发表于 2015-7-23 16:10

哇嘎嘎 发表于 2015-7-10 17:56
细细的描绘出了整个采风过程,不错

感谢关注!

澧军后裔 发表于 2015-7-23 16:10

晓音 发表于 2015-7-14 11:27
只有5月24日的

都有。您继续看。

旱天雷 发表于 2015-7-27 17:40

观察挺细致,点赞

周旺 发表于 2015-7-27 20:51

来学习啦。

晓音 发表于 2015-8-6 20:04

嗯,我一直也想写丁玲,可是一直拖着没动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采风手记一:那些历史名人的蛛丝马迹